当何多苓遇见周春芽 2013-05-28 15:20:16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叶三
无论是年龄还是艺术创作,在这个阶段,周春芽和何多苓都已进入了成熟期。他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天天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生活圈子仍然大幅度重叠,差异还是越来越明显。何多苓饭局多,酒局多,他喜欢和自己的学生们混在一起,而滴酒不沾的周春芽社会活动多,他有更多的正经事去干。

差异越来越大

何多苓来新蓝顶,一半因为周春芽,一半因为他是个狂热的建筑爱好者。新蓝顶艺术区是周春芽带领几位艺术家与蓝顶公司一起开发的项目,简单说,就是圈起一片地让艺术家自己盖房子住。蓝顶公司的老总找到何多苓,说他是周春芽推荐的画家,问他愿不愿意加入。何多苓一看,那么大块地给他来盖房子,立刻非常兴奋地签下合同。“当时其实非常有风险了,这种地方要是在北京的话,可能我们早就被赶走了。当时体制不像现在这么成熟,只是租地,然后自己投资来盖,很多人劝我不要介入,但是我一是想跟大家聚在一起,第二我也觉得有机会自己设计工作室求之不得,冒点险也完全值得。”

对于新蓝顶,周春芽的想法是“把它做成成都的标志性艺术区,相当于北京的798”,何多苓说自己没什么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就为给自己盖个房子”。这么说着,何多苓挺羞惭,他觉得自己偷懒,有点捡周春芽的现成。“周春芽就能做成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就是个人素质”。除了画家和美院教授,何多苓没有其他身份。

2013年的1月一个周一的晚上,何多苓在他工作室里打羽毛球。每周四和周一的晚上是他打球的时间。当初设计画室时,何多苓将层高与面积都留成了篮球场的,完工后发现打篮球噪音太大,就改成羽毛球。墙壁的另一边是电影放映区——投影仪的大屏幕上正放着老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何多苓的朋友和学生们熟练地在黑暗中静悄悄地倒茶、点烟、找零食吃。屏幕上的暖光照着人们的脸,在黑暗中托出温暖的面目——这一瞬间不仅是温暖的,甚至有点忧伤,好像某种理想的残片,带有乌托邦的意味,让人无来由地想起他的画《这一代》。

在何多苓的画室最深处,摆着他那幅著名的《青春》,这幅作品被美术馆暂时送回给他做修复。距离何多苓画出这幅“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已有28年。而在更早一些,1975年左右,何多苓刚刚认识周春芽的时候,成都还没有艺术村,甚至连酒吧都没有。那时,五七艺校的小画室天天聚集着一帮喜欢画画的年轻人。周春芽和何多苓的画架并排立着,公费上学的周春芽慷慨地把颜料分给何多苓,何多苓那会儿是个中专教师。屋子很小,来看画聊天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俩被挤得不断挪地儿,最后,他们就并肩坐在角落里,一笔一笔画着自己的画。

等到夏天,何多苓就会和学生们一起泡在游泳池里,握着啤酒杯看足球赛。他的学生叫他“何多”或“何多叔”,这几个字,女孩子用成都话念出来特别嗲。

多年过去,周春芽最喜欢的运动是麻将和高尔夫,球童称他“周总”。而上次周春芽见到何多苓,是在新蓝顶的某个美术活动上。

无论是年龄还是艺术创作,在这个阶段,周春芽和何多苓都已进入了成熟期。他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天天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虽然生活圈子仍然大幅度重叠,差异还是越来越明显。何多苓饭局多,酒局多,他喜欢和自己的学生们混在一起,而滴酒不沾的周春芽社会活动多,他有更多的正经事去干。

蓝顶的艺术家们不太有串门的习惯,周春芽与何多苓更多是在回家的路上相遇。“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觉得什么都定型了,好像也没有什么需要跟人探讨的——可能周春芽跟别人的交流多得多。”何多苓说,他们上一次深谈“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