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艺术“存乎一念间” 2013-06-03 11:15:43 来源:FT中文网
2013年5月30日,以“百科宫殿”为主题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预展进行到第三天。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盛会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前锋性挑战着艺术的定义,制造话题和冲突。这也让威尼斯成为很多当代艺术家们的心仪之地。

 

记者: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王春辰:要承认的是,威尼斯双年展有光环。大家都觉得,参加威尼斯是件好事,但参加以后,是否就意味着学术上充分的肯定?未必。

威尼斯展览的结构决定了这是个多样态的,千差万别,甚至水准不一的现场。比如国家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知识,视角,背景。差别,不同样态,这恰恰是威尼斯今天的特征。

记者:威尼斯本身不是一个设定标准场所?

王春辰:绝对不是。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就像“平行展”为什么那么多?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只要安全性有保障,比如这个灯不会掉下来砸到人。人家根本不审查你的内容。

记者:威尼斯越来越热的过程中,有没有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

王春辰:其实没有。中国艺术家还是在依照自己的脉络在做,并没有说威尼斯出现了某个作品,中国艺术家就都去仿效。

记者:今年中国最知名的艺术家似乎都选择去参加平行展,这是为什么?

王春辰:做平行展,它都需要邀请一些最知名的艺术家。另外,国家馆的规模也有限,我一共只邀请了七名艺术家。我自己邀请的时候,还尽量回避那些明星艺术家。我想强调的是一个生态。是一个发展和变化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记者:据说今年前往威尼斯的中国艺术家超过三百位,这不是一个偶然吧?

王春辰:问题是我们自己没有这样一个有国际影响,跨度六个月,而且社会媒介关注的艺术展览。因此大家都希望去威尼斯获得关注度。

另外,国内的艺术生态还没有国际上那样完备,很多条件不具备,因此很多艺术家还是愿意去国际上进行横向交流,让人看到。

那问题是,威尼斯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是个另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记者:有一种意见说,中国当代艺术始终没有脱离西方形式的框架,做来做去都在模仿,您同意吗?

王春辰:艺术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否定学习模仿。可以有高级的模仿。举个例子,二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好像是他们自己的创造。但你要知道,有一大批西方艺术家,他们学习了东方禅宗的思想,也从中国的书法吸取了灵感——夸张,不讲形式。它没有追求中国形式背后的内在,但它感知到这种自由的抒发,然后做到了画面上,做的结果就和我们不一样。

所以说,模仿和学习是彼此的。问题是,谁能融会贯通,做出自己的东西。中国艺术家画自己的艺术形象,自己的生活环境,那是西方人没有的。内容是自己的,语言可以变化提高。一概排斥西方的艺术形式,我们还剩什么?那就只有水墨了。只玩水墨吗?显然也不对。

记者:您认为,当代艺术有标准吗?

王春辰:有标准,也没有标准,标准的界限在思辨中。

记者:对于一个普通艺术爱好者而言,应当如何观看当代艺术?

王春辰:对于当代艺术,有两种看法。

一种意见,看到夸张的画面,媒介多样,一会儿铁,一会儿玻璃,一会儿纸,形式上都是非传统的,这都不是习惯上认同的介质;还有一种,在拍卖和市场上成为明星的作品,人们也说那是当代。无意中就给人们一种媒介和大众消费上的暗示,什么是当代。

另一种意义的当代,是从学术意义上说的当代。它跟美术史的线索有关。语言可能还是原来的,但作品和传统的东西有变化,有距离。比如艺术家洪磊,他用摄影表现花鸟,但也用鸟和昆虫的道具。这个题材是传统的,但是视觉经验上,你马上感到,这不是传统。在表达的观念,意图,和图像的表现上,区别于原有。那种紧张,压力,冲突,焦虑,矛盾,甚至暴力,这时候人们也可以说,这是当代。

王春辰:当代的指向是多变的,但有一点,那就是属于今天的视觉体验和观念的表现,这是当代。

记者:概念本身还在演化?

王春辰:对,不固定。有一点,那就是自己不熟悉的,不要急于否定。因为我看不懂就觉得它什么都不是。即便看不懂,它也带来一个新的体验——这本身就是当代艺术要追求的。

王春辰:今天人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是,愿意看不一样的艺术。不一定要去想很多的解释。有时候觉得这个作品牵强,神乎其神,那可以先不进入到批评和阐释。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我们可以先接受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记者:没办法要求所有观众对所有艺术家产生共鸣?

王春辰:千万不要这样要求。别说普通观众,就算专业观众,评论家,也不会有一致的答案。这正是今日艺术矛盾性和冲突性的魅力。如果一个画一看就懂,大美女,那就没有什么可阐释的了。

记者:好的,谢谢您。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