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浅谈艺术品收藏与保护 2013-07-02 10:11:53 来源:杭州公社网 作者:王海波
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艺术品保护是个责任问题,也是社会文化工程和“接代延续”问题,需要很强的文化意识和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富有人士的支持。

何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何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记者:何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美术学院教的是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并且都知道参与《鉴宝》、《寻宝》等栏目的活动鉴赏,而我们对于文化艺术品的关注角度过多的在于鉴赏这个层面,但是对于保护却是少之又少,何老师请您谈谈关于艺术品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它该如何解决?

何鸿: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便是适应这种潮流而创办的一个专业,在全国高校应是较早开设的本科专业,现在已经有研究生了。第一届学生是2006年毕业。你说的《鉴宝》、《寻宝》等媒体节目,其实也是适应了艺术品发展的这种需要。媒体的责任和学校的责任可能有些不一样,媒体可能更多关注新闻性,而教育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所以你提到艺术品保护,切中了要害。

艺术品保护是个责任问题,也是社会文化工程和“接代延续”问题,需要很强的文化意识和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富有人士的支持。而且这种投入,它是不能以“利润”来回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你必须要去呵护她,养护她,培植她;保护艺术品,便是让文化的温度传播和延续下去,她会给一个民族以力量。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在艺术品的保护方面显然做的还不够,主要是整个社会的保护意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但随着文化大发展,相信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

记者:对于艺术品鉴赏所需要的必要环节,现在社会上的名家鉴宝却无奇不有,终归下来还是假的,您个人认为关于艺术品鉴赏我们相关部门需要哪些改善和履行哪些职责?

何鸿:艺术品的鉴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专家说了算”曾经是鉴宝行业的通行证。专家走眼失手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便是“故意”为之是让人没法原谅的。这是一个诚信问题,需要靠自律和道德约束。文化部门的监管有很大的难度,很多鉴宝是私人行为,他没法监控。就像画家卖画一样,没有统一的机构。还有,艺术品鉴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不能用量化来衡量。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各个环节都很脆弱,还不是很成熟,制度、管理等方面明显跟不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西方如英国仅从艺术品拍卖来看,就比我们早了200多年,有些经验还得向国外学习。

记者:我们都在谈论艺术包括“艺术修养”、“艺术之魂”您认为艺术的“根”“魂”存在于那些方面?

何鸿: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高的要求。做作不是艺术,是造假。艺术需要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内炼,静坐,面壁和悟道。艺术不需要热闹,她会自发给人力量和温暖。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根和支脉,自己的根就是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基因,支脉就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开出的“奇花异卉”。我们谈文化,文化有一脉相承的“文脉”,这个“根”就是民族的文化灵魂——从中国文化来讲,诗性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是哲学,尤其中国书法,一点一线包蕴了一切,她包含了宇宙意识,她是“易”化的符号,她蕴含阴阳、虚实、曲直、刚柔、长短、黑白等观念。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诗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书法。这些蕴含哲学思维的中国优秀文化真的需要回归。这些也是触动我们灵魂的文化载体,需要好好传承和播扬。现在书法纳入教育体系中,至少表象上看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思考我们的文化问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字“阅历”,阅者读也,历者行也。阅历形成哲学头脑,产生智慧。鲁迅先生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

记者:何老师,您怎么理解艺术收藏的四种境界:收而不藏、不收而藏、既收又藏、不收不藏?

何鸿:收藏是与保护等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有一种责任,分公藏和私藏两种。我认为艺术品收藏有四种境界:一是收而不藏。这是指藏品的一种流动过程,这种收藏过程更多的是以投资或经济等活动为目的,艺术品的“收”而不藏,收者往往与藏品没有发生实质关系,它只是流转者手中的一个物品。收而不藏,也包含有一种捐赠或赠送行为。这个“藏”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保护、保管,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品鉴、赏析、把玩、研究、传播等。收的过称是认知的过程,藏则是认可的结果。我们现时代的收藏,大多是收而不藏,与古代收藏有天壤之别。

二是不收而藏。这是指没有参与藏品的流动而直接继承艺术财富的收藏活动,如得到并珍藏祖传的藏品、他人赠送的藏品等。这种不收而藏的活动,开始往往不能体会收藏活动的甘苦,难以享受到充满艰辛和乐趣、苦涩和愉悦的收藏过程。这些藏品在收藏者或继承者身上不容易找到一种文化责任,难以持久和较好体现收藏的重要功能——传承与教育。不收而藏的藏品,因为这些藏品没有和继承者发生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感到很茫然,古代收藏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不过三代。

三是既收又藏。这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收藏,既有“收”这个过程中的甘苦,也有“藏”背后的厚重和愉悦。收和藏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文、责任、情感等的和谐统一,收和藏都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从这些流转的藏品中找到文化的脉息,代代传承,不管是情感的,还是责任的,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四是不收不藏。不收不藏并不是说不和藏品发生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或远距离的观望和守护。欣赏藏品可以不拥有藏品,拥有藏品也不一定能欣赏藏品,在逻辑上讲,前者的意义似乎更大一些,与藏品交流是让藏品发挥价值的重要意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鉴赏家不一定是收藏家的原因,或者说很多收藏家只是藏家而已。读懂了艺术品,你也就拥有了艺术品。

记者:何老师您个人有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吗?可能它是现在社会上所不热门的、或者是不受欢迎的艺术品。您怎么看待这个收藏问题?

何鸿:从收藏角度看,我们和古人比差的太远,收藏是一项“接代延续”的系统工程,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国家文化命脉,对私人而言,则是锤炼自身文化品格,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收藏缺少先天条件,所以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罗一些,还谈不上收藏。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文献,一些文字的东西,如金石学。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要素,她告诉你历史和真相,尤其第一手文献更显珍贵。文字也是思想、语言的载体,她更贴近人的灵魂。古人很重视金石学的整理和研究,如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便是金石学家。

艺术品的收藏没有热门和不热门之分,只是时间问题。这些都得到了验证。我觉得,收藏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这个很重要,有兴趣了你便可以和艺术品交流对话,获得智慧和力量。否则你的收藏和你没关系,你至多是一个“文化搬运工”。

【相关链接】

多重身份艺术家赵力 浅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之道

浅谈疯狂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拐点”到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