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浅谈艺术品收藏与保护 2013-07-02 10:11:53 来源:杭州公社网 作者:王海波
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艺术品保护是个责任问题,也是社会文化工程和“接代延续”问题,需要很强的文化意识和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富有人士的支持。

记者:您个人认为在全球环境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您认为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担忧是什么?

何鸿:2007年,我在全国名师和名校长论坛上做过一个演讲,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球环境”。文化的发展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把握好机遇,文化隆兴,当然战略眼光也很重要,决定其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的文化保护会贻害无穷。我们现在有很多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琴和昆曲等。这些触动灵魂的艺术需要国家支持,甚至纳入到教育系统进行系统传承。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仅静静躺在博物馆里,将毫无生机可言,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是需要呵护和培养,发掘其精神内核,从而找到当代生存的土壤,继续焕发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时髦,需要像“润物细无声”去滋养,来不得半点功利,必须无私地去继承和发扬。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成功案例,如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保护和弘扬,便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似乎有些太急功近利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这是一个系统责任工程。

7、记者:对于艺术投资,老师您谈一下艺术品投资所存在的效益和风险所在。您个人认为艺术品是不是最赚钱的投资呢?

何鸿:任何投资行业都免不了风险,我们经常用“交学费”来形容艺术品的投资。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从世界范围看,艺术品的正确投资是目前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行为。艺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她有独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她含有文化特质,给人以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相对于金钱和房地产、股票而言,文化艺术是有温度的。艺术品告诉你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持续感,也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联。投资艺术品,回报了美感、愉悦,收获了经济效益。但理性投资是任何一项投资的基本规律。跟风、起哄、随波逐流等都是不可取的投资心理。

8、记者:老师您的个人教学中,是如何去引导学生们正确的艺术收藏?您个人比较看好哪一类的艺术品收藏。

何鸿:对学生而言,传播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艺术品收藏观,重在文化责任和收藏意识的培养。艺术品鉴赏,包含有两个层次:鉴,即鉴定,鉴别,辨别真伪也。赏,即欣赏,品评高下。真品,即是原创真迹。伪作的含义则有很多,如赝品、仿品、临本、摹本、复制本等,这个要细加区别,鉴定非一日之功。鉴定可以从材料、技法、风格、图像、文献等角度去分析比较,现在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难度很大。欣赏也是必须具备很多知识架构,不仅仅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历史、经济学、地理学等,甚至物理、化学等知识。艺术品评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古代对书画的品评标准就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

9、记者:我们知道您对唐卡的收藏情有独钟,那您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信仰载体。

何鸿:我和唐卡结缘,那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西北丝路之旅。1993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今艺术人文学院),我们班上有一位进修生,来自西北兰州,他叫张强民,甘肃省佛学院副院长,他年龄比我们大,我们都称他“老张”。因为他,才有了我后来十多年的唐卡情缘。也因为老张,我认识了西北唐卡收藏大家、书画家刘恩军先生,他收藏有4000余幅小唐卡。我不收藏唐卡,我只是在守护她,暂时保管着她,就像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那天在“般若之光——古代唐卡艺术珍品展”展览现场问我:这些唐卡是谁的?我说:我在守护着她。他笑了。收藏,需要福报,我们都是过客,文化艺术的意义在于传承和传递一种温度。

唐卡,从表象上看是藏民族的绘画或工艺美术,但内质上是佛教修为、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传第一幅唐卡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白拉姆》。她赋予了很多宗教内涵和仪轨,交织着尊贵、虔诚、信仰、自然、情感、法度、戒律、礼仪、心应、灵魂等。

10、记者:何老师,您个人对于艺术品你最看重的是哪一方面,是文化底蕴、年代记忆、还是历史积淀的厚重。

何鸿:每一个人对艺术品触摸的层次都不一样,最高当然是触摸到灵魂深处。艺术品有其表象的和内核的物质精神存在,物象是表面的一层,如材质、技法、视觉效果等。内核则是艺术品背后的所包含的艺术家的身影、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家的人格魅力、社会意象、道德观念、精神审美、文脉等。欣赏艺术品实则是和艺术家对话,触摸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思考。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感慨当今的艺术创作:仰望星空的艺术家太少了。星空是深邃的,艺术品是凝重浑厚的,她既赋有美感,也承载责任和净化灵魂。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