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似“物”非事是空——李占洋采访焦兴涛
0条评论 2009-01-16 10:01:14 来源:99艺术网 

  李:很多评论家判断你的作品有波普艺术的特征,你怎么看?

 

  焦:我不过是严格按照古典做人体的方式,做成了一个物品。我既没有想波普,也没有想超写实。有件事我觉得比较有趣,有次我碰到管郁达,他对我说,你的作品我归纳了一下,就是用超写实的手法做波普艺术的作品。我觉得这太复杂了。波普更多的是利用现成品,我做的是现成品的表象,还不是现成品。布洛克在写《现代艺术哲学》就说,什么是当代艺术,他举列了一块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木头,这块木头被立放在沙滩上、火炉边、美术馆等,人们赋予了木头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不同的意义。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命名和赋予的问题。雕塑和绘画不一样,绘画更接近于营造一个平面的幻觉,再现实也只是一个平面的,这不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地感知方式。假如我们抛开美术史来谈雕塑,雕塑都是具象艺术,没有抽象。从形和材料、占有空间的形式上讲,它都是具体的物体。所以我一直在思考雕塑和现实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李:你认为艺术家重要还是艺术品重要?

 

  焦:不是有人早就说过吗?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品。

 

  李:那你还是更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是个雕塑家吗?

 

  焦:对。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无论是雕塑和绘画,都像是在走钢丝。所有传统的积淀和留下的可能性就只有钢丝这么细的空间了。你只能在钢丝上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这是很难的,但有些人就喜欢有难度而刺激的生活。再比如微雕,随便雕什么都行,但必须是在一粒米上。传统艺术就有点像这个状态了。

 

  李:你刚才说你用雕塑家的手来表现物象的作品,无论在尺度、体量、空间上的不同,还是在内容选择的对象的转换,最终是产生你所营造的幻觉。但我的问题是,你觉得物象本身作重要,还是物象所附加的标志符号对你来说更重要?比如你的包装物上很多都有made in china 。

 

  焦:04年当我用made in china的时候,正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成为敏感话题的时候,我想以这个符号来搭建作品中形而上思考与现实处境之间的桥梁, made in china是个标签,是想拉近作品和观众的距离的一个手段。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不总是长篇巨作。打个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类似写散文:有的东西忽然触动了你,但不想说太多,文章只是表达当时的感受和心情。第二种,有雄心,要写像《活着》一样的小说,既有叙事同时又有外在于叙事的你的观点和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和态度,这是潜藏在叙事里面的,难度比写散文大多了。第三种,突然对世界的本质感兴趣了,于是想写一本有关哲学的著作,这就太难了!这三种不同的写作方式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散文很鲜活,和现实似乎最近,哲学最难最远离生活不过地位最高,就象书上写的:它要反过来指导生活。

 

  李:你属于哪一种?

 

  焦:我觉得每个艺术家都游离于表达随心所欲的小兴奋和讲述长篇小说这种宏大野心的冲动之间。比如你做的《租-收租院》就有这种野心,你不满足于说一个小故事,制造小诙谐,你想建立自己的一个系统,要不然持续一年的艰苦劳动是难以支持完成下去的。但你也作《武松杀嫂》和《井》这种类似“灵机一动”的作品,它们也很吸引人。

 

 

 


【编辑:海英】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