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兰:演绎激荡的纸上现代舞曲
0条评论 2009-07-18 17:09: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杨琳 作者:杨琳

  1952年,在一次与法国文艺界人士的聚会上,兰兰初识了与她一样热爱音乐的法国音乐家马赛(Marcel van Thienen)。1954年,因为米修的推荐,兰兰与美籍法裔著名作曲家瓦赫斯(Edgar Varese)学习最新潮的“电子音乐”。1957年,在结束了与赵无极16年的婚姻,也脱下了她一直以来作为赵无极缪斯的外衣之后,兰兰开始了她早已潜伏的绘画创作之路。1958年,她正式与法国音乐家马赛结婚,迁居巴黎北郊圣瑞镇,并改名“拉兰”。

 

  1960年,她的第一批抽象油画在法国Creuze展出,并很快获得了法国艺术界的关注。在兰兰的笔下,如同中国汉字般的线条在画布上随意挥洒,既有男性的苍劲,又充满女性的细腻和温厚。这些充满汉字的符号和线条中,我们不难发现赵无极对于兰兰的影响。赵嘉陵介绍,父亲从1953年至1956年间的绘画作品中常常都会使用青铜器铭文印记,例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父亲的作品《风》就是这种典型风格。母亲第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有文字和书法线条的影子。”不过不同的是,兰兰的线条用色更加浓烈,线条浮动激烈,将她跌宕起伏的情感完全怫然于画面。

 

  第二时期(1970年至1983年)

  摆脱“无极”,抽象转入具象

 

  1965年,拉兰的绘画陷入瓶颈,停笔一年后,她开始新的探索。一方面,兰兰醉心于庄子的道家思想,并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1968年之后,拉兰的画面已然摆脱书法符号,转向中国山水和风景的描绘,日月、山峰等具体形象隐约呈现。画风静谧祥和,透出一种清静无为的禅定思想。另一面,1966年以后,拉兰的作品中出现众多大尺幅水彩画,从这些水彩作品中不难发现,拉兰在寻找心灵的平静之余,依然有着无法抑制的激情在澎湃,她需要另一种绘画为之宣泄。所以,她的纸上综合绘画更为大胆、洒脱和放肆,似乎她在摸索着什么。画面中一会出现音符般的线条,舒缓、流畅、优美,像一曲曲美丽的音乐沁人心脾;一会又如同一幕幕激情跌宕的现代舞,线条飞舞,张力十足,线条每一次的转折都如同人体的四肢在扭动,在尽情地伴随音乐挥舞内心狂烈的情感。音乐、舞蹈、绘画三位一体,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她。

 

  1970年,拉兰彻底脱离了赵无极的影子,或许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又或许是追求中国古代山水的意境美,这个时期的作品,拉兰以风景为主题,色调柔和,以带粉色调的灰、浅紫或浅蓝、淡淡的黄为基调,山峰、日、月都如同舞蹈般的韵律跃然纸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