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沉迷其中的“国宝帮” 盲目收藏处处都会踩着雷
0条评论 2009-08-18 11:38:14 来源:城市商报 作者:-

帮帮“国宝帮”:收藏家们要多几分关心

在雅昌艺术网论坛上,有网友将版中“国宝帮”一一点名,将其藏品贴出“示众”,引发许多争论。有网友认为,批评虽说尖锐甚至刻薄,但也是“恨铁不成钢”之举,很多“国宝帮”是难以唤醒的。

对于深陷收藏之苦的“国宝帮”,记者采访了苏州不少藏家,总结他们的观点,办法无非是两个层面,一是自救,一是他救。

自救,就是要自己培养出理智的收藏心态,要谦虚、多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 “国宝帮”的固执是出了名的,有位鉴定家说:“他一口咬定东西是真的,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找我鉴定只是盼着我应和他。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装聋作哑支吾一下了。”而且,实话实说有时候还会败坏自己的名气,几年前这位专家曾实话告诉某藏友,说那几件东西都是假的,结果藏友不仅没听进去,此后逢人便说:“那是个伪专家!把真的说成假的! ”

可以说,“国宝帮”的固执,阻断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于是更长时间地蒙在鼓里,这必须要自己改变态度才行。

自救的同时也需要“他救”,需要收藏同道的关心。胡士清说,曾有几个“国宝帮”拿东西来鉴定,只要觉得对方有心理承受能力,他就细细分析解释藏品的问题何在,对方倒也觉得在理,最终都接受了假货的现实。因此,客观详实表述自己观点,是对他人负责的最好的交流途径。

“国宝帮”警示:盲目投资收藏必定吃亏

“国宝帮”是相对有些极端的收藏人群,而他们只是一个缩影;他们所代表的,是更为庞大的以假为真、受骗上当的收藏群体。

资料显示,中国大概有7000万人搞收藏,群体之巨难以想象。这些收藏者中,不乏真正痴迷收藏的人,但更多人是以投资为目标。他们满耳是那些真假莫辨的刺激故事:一次花几十元钱可以买到价值几十万的宝贝,或者十几年前几百块钱的东西如今已价值百万。

然而,对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冲来的收藏投资风,业内专家却并不看好。艺术市场著名评论家牟建平2007年提出观点:艺术品投资收藏,获利者不会超过20\%!

几乎所有收藏成功人士都有一样的观点,收藏投资必须具备眼力。而这个眼力的取得,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多与行家交流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今年5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来苏,在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作为投资永远是有赚有亏,赚的是那些眼力好、目光长远的少数人,而眼力不到的大多数人则免不了要亏本。所以没有几年功力积淀,不要指望能在收藏领域赚钱。 ”他认为应该培养健康的收藏观,要有好的心态收藏,收藏的落脚点并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文化行为。

相关链接;

“国宝帮”经典问题商报鉴宝师一一解答

1、我这个买来才100多块钱,造假成本都不够,怎么可能是假的?

答:原因一:造假者不是造这一件假,而是一批假。在这一批假货中,其中几件已经赚大赚足,剩下的就随便处理了。原因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造假成本确实很低,一件假货的制作速度往往快得无法想象;但买家对造假流程不熟悉,过高估计了工艺的难度。

2、这东西全世界存世量可能只有几十件,但不代表我这里就没有啊?我运气好确实可能买到啊?

答:全世界只有几十件,这样的东西以前就被宝贝起来,很少有流落民间的;即使有,也不至于其他地方都不去,偏偏进入你身边的市场,这样的概率比中五百万彩票还难。好吧,就算你运气极好,你也不可能一个人有好几件啊。最关键的是,专家判断假货并不是根据这样的推理,而是先看器物本身的真假。

3、你自己都没亲手拿过这样的器物(比如汝窑瓷器,红山玉器等),怎么可以断定我这个是假的?

答:事实上,鉴定古玩真伪有一些基本要素,比如自然生成的包浆,比如古代器物的造型原则,如果这些都不符合要求,那必假无疑。

4、有个水平很高的专家说这个“不错”啊,为什么你说是假呢?

答:有的专家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实话实说,就用“不错”、“还好”、“好看”、“少见”、“可以玩玩”、“有点味道”之类的词语应付;如果用“老的”,“真的”,“清代的”这类词语作答,就基本上可靠了——如果这不是伪专家的话。

【编辑:虹汐】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