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卡巴科夫的“俄国特征”
0条评论 2009-09-05 10:44:22 来源:《世界艺术》 

\
    这些针对普通物品的朴素的语言交流,反映了社区公寓厨房里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小矛盾。这件绘画通过苏联社会现状中质地粗陋、熟悉的用品,唤起了人们对莫斯科幽闭的居住环境的想象,狭小的卧室也许正对着拥挤的走廊。也许三户人家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卡巴科夫把他的作品滲透到充满普通日常用品的真实世界的空间中。另一方面,这很难不让入想到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带有旁敲侧击式批评口吻的著名的构成主义思想口号——“真实空间中的真实材料”。它也很容易使人注意到平凡的招贴画式的“思想泡泡”,在这样的“泡泡”里,粗陋的表述被贴上了模仿19世纪20年代构成主义绘画的那种形式上的标签,构成主义的绘画总是有革命的(这场革命现在很不幸地失败了)乌托邦主义的标语——像(埃尔•利西茨基1924年的作品《列宁墙》上的那句)“无产阶级!”,或者是像[亚历山大•罗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1923年的广告招贴画中的那句]“媒体是我们的武器”,等等。
 


    在1987年的一次访谈中,卡巴科夫告诉来访者:“反映后乌托邦世界的人类、世界和我们内心的生存状态是我们的任务。”他以一种内在的话语对话形式为自己阐释了这种“状态”。


    从1970年开始,卡巴科夫引入了人物的形象,用影集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对于“非官方”艺术来说,是非常好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不允许公开展示,因为个人的生活是属于社会的,而这个社会要求将公共情感与个人感情截然分开。第一件这种形式的图集作品表现的是“坐在壁橱中的普里马科夫”,这个人儿童时期曾被关在黑屋中长达半年的时间,他只能根据墙壁中传来的声音想象外面发生的事情。影集前八页的插图附有文字说明,图片全是黑色的色块,文字部分是黄色的块面(这对马列维奇的黑色域做了讽喻式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里马科夫的行为越来越古怪,“他只能胡言乱语了”。


    在60年代kai始创作的题为《在公寓里》的系列作品中,卡巴科夫有意不把下面的文本文字与房间中那些简单的日常用品相对应,这有一点审美暗喻的倾向一一暗喻了苏联公众心理空间与私人内心世界普遍的分离状态。后来在图集《安娜•彼得罗芙娜有一个梦想》中,每一页的底下出现了一个提示性的标记。完全是抽象的形式一一小的圆圈,这似乎是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心灵显现。卡巴科夫将真实的感觉、私人的思想、个人的精神以错综复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苏联的生活中,为了生存需要掩饰自己的感情。卡巴科夫将所有这些错置的现象编进了“一张评判的网中”。他说:“……这些不是我的评判,虽然我用双手把它们表现了出来,但是从精神上、从内在上讲,它们好像是由别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非常明显的感觉上的什么方式,比如说,语言……”


    卡巴科夫用1988年的《十个人物》表现了这种内在的对话体验,他更真实地创造了一个物理空间,观众完全被吸引进来。例如,“坐在壁橱里的普里马科夫”这一主题,卡巴科夫游走于日常生活与真实回忆之间——这种回忆是来自远离“其他人”生活的形式体验。他也创造了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在这里,想象能够解释那些“从墙里听到的声音”。这种看上去混乱的、似乎总是无止境的阐释方式使得卡巴科夫的装置——这是卡巴科夫主要的作品形式——像是一种充满讽刺和深刻奇思妙想的荒诞寓言,而且,总是带有一种天真的想法,会轻易地相信什么,就像是果戈理小说《外套》中那种传统的精神特质。

    《从公寓中飘进天空的那个人》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单独辟出的一个展厅,作为永久性展览的装置艺术作品。参观者进入第一间小展示厅,墙上、木板护栏挂的胶布雨衣、帽子,地上放的雨鞋,交待出这是关于下层劳动者的故事。当观众从木板夹缝中往里间望去,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一位在列宁主义时代成长起来的男人,被弹射出去,冲破屋顶,飞向外空,逃离了“地狱”。由各种生活道具、物品及各样印刷的绘画所构成的房间里,令人感到幽闭、恐惧。中间是旧弹簧床的床板,并由吊带拉向四周的天花板,有一处裂形的洞口。这间再现的景观,使你感觉到突发事件刚刚发生,主人公的气味还存留在空气中(卡巴科夫大多数作品都制造这种故事中主人刚离去的感觉,人的温度尚存于现场)。你可以幻觉出受虐者的精神形象,冲出“苏联梦”!还可以有其他无限的遐想。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