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卡巴科夫的“俄国特征”
0条评论 2009-09-05 10:44:22 来源:《世界艺术》 

\


    为了解释《从公寓中飘进天空的那个人》卡巴科夫写道:

 
    根据邻居提供的故事,那个房间中孤独的居住者形象变得清晰起来:他曾是一个被梦境所困扰的人,总是梦见自己孤独地飞向天空。他要以其所有的可能去实现这个梦境——这是他的“宏伟计划”。根据房间中这个居住者的想法,天际间充满了各种一直向上的能量流。他的计划就是要去捕捉这些能量流,并利用它们飞出去。房间的四角向下挂着一个弹弓,曾给这个新“宇航员”——他曾将自己包在塑料袋里——一股最初的升力,这股力可以将他送到40~50米的高度,然后他会落在一股能量流上,就在那时,地球穿过了这股能量流,并带着他沿自己的轨道运动。宇航员不得不用他的装置穿过房屋天花板和阁楼。他也许想到了这一点,便安装了炸药,在他从大弹弓上起飞的那一刻,天花板和房顶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这样他就飞向无边的太空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深夜进行的,在这座联合公寓中的其他居民全都睡熟之后。你能够想象得出这些居民恐慌、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警察被叫来了,调查开始了,房东开始到处寻找一一庭院里、街道上,但是哪儿也找不到这个人。根据邻居告诉调查人员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个计划基本上是成功地实现了。


    卡巴科夫1988年离开苏联,到了西欧。两年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了。1992年,他移民纽约。他在纽约展出的第一个装置正是《十个人物》。也正是1988年在罗纳德•费尔德曼美术馆做的一组综合装置。自此,卡巴科夫便开始致力于他所说的“完全装置”创作,通过这样的装置,他试图让观众主动参与到这一绘画领域中。90年代后期,卡巴科夫超越了早年苏联生活的表现主题。


    《在这里我们生活着》的巨大装配艺术作品,是受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特邀而创意和制作的,于1995年春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一层大厅和地下一层展出。此件作品由十九个独立的装置所组成,每一个装置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构造,其内部操作由单个因素的关系组成,这些因素同时受到多样统一观念的支配。


    进入蓬皮杜艺术中心一层大厅,一座建筑工地景象矗立在观众眼前。工地四周由高的、矮的、宽的、窄的或长的木板房围绕着,这些木屋是简陋而肮脏的,拥挤不堪的,房内黑暗而杂混,好几代人同居一宅。而在另外地方展示未来将建成的宫殿是丰富的:会议室、学习室、一居或两居室、衣帽间、厨房、游乐室、儿童乐园、食堂、图书馆,还有电影院和医院。所有这些已规划好,然而观众逐渐发现这项工程已被停工多年了,建材、脚手架已成类废料堆,一切都毁了。但是木板房里却生活照常,成了当今实实在在的生活。未来光辉在当今被冻结了,乌托邦的理想破灭了,让人们感到茫然。通过艺术加工的描绘和符号置放的场所,用不同因素的“基本记忆”把苏联的共chan主义建设和俄国的历史经验联结在一起。


    在居民生活区和建筑工地之间还穿插三个音乐装置场所。共有三个同样大小的空间(14 ×9米)分别展示三个主题内容:第一个房间里油漆过的台子上放着一幅《伏尔加河》油画风景。在画的两侧安放着老式高音喇叭,播放着40年代“故乡的土地”甜美、抒情的歌曲。在台下观众可以坐在摆放整齐的木板长凳子上欣赏画面和音乐。穿越到另外一个展厅里,正中的台子上放着一幅《建设中的工地》的生活场景油画,正在播放赞美苏维埃建设的热情而雄壮的歌曲。最后一个展厅,台上放着一幅《秋日白桦林的一群少女》的人物油画,配置一组轻快富有活力的音乐。整个展区回响着各个时期赞颂共chan主义的歌曲。

    卡巴科夫用“最平凡无华的现实,用我们的局部现实,用苏联的现实”(卡巴科夫语)淋漓尽致地导演出一幕幕可怕的情节剧,在西方世纪各地演出。从而他体悟到“我接近了一种深刻得多的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感觉,对特殊人类存在意义的感觉。”


    卡巴科夫1998年的作品《规划的宫殿》按照计划是一座墙体透明、螺旋形的建筑物(像一个蜗牛壳),里面摆放了六十七个不同创意的模型和图纸,都是关于如何推动自己或是世界发展的规划,或者是关于如何提高创造力的方案。卡巴科夫虚构了一个来自基什尼奥夫(Kishinev)的卡车司机,他设计了一对翅膀,只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绑上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帮助你变得“更好、更有道德”;还有一个从维捷布斯克(Vitebsk)来的萨比洛夫先生(Mr.Sabirov),他的方案是在房间的地板上打个洞,这将使你从沉闷私人生活的“低矮、拘囿、僵化’的状态下解脱出来;V.科内奇科(V.Korneichuk,来自乌兰乌德的作家)设计的是一个像电梯间一样的壁橱,你在里面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这些虚构的人物和个人乌托邦式的构想,全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浮夸建设和现代主义历史的反映。这些东西不再和卡巴科夫曾经的苏联生活背景有非常明确的关系,但是它们仍然对人类的本性有辛辣的讽喻意义,这始终是卡巴科夫作品的特征。

 

 

 


【编辑:丁晓洁】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