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能否成为“移动美术馆”? 公共艺术新发展
0条评论
2009-11-09 13:20: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自20世纪70年代始北京有地铁以来, 袁运甫创作的北京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壁画《天文纵横》、张仃创作的北京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等,成为首批在公共空间发挥艺术传播作用的作品。今天,随着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快轨和4号线的陆续开通,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开始走进地铁。近几年中,北京地铁诸多支线在站点设置了壁画、浮雕或小幅艺术品挂件,虽然数量不多,但仍增加了地铁的整体艺术氛围,逐渐吸引了一些乘客的目光。
艺术地铁的新时代到来了吗?
“地铁艺术”未达设计预期
近期关于艺术品进地铁的话题是随着北京地铁4号线的开通而逐渐热起来的。于9月底通车的北京地铁4号线在8个重点站设置了装饰性艺术壁画,其“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的设计理念使这些壁画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如国家图书馆站的主题为“书的海洋”,圆明园站的西洋楼残柱浮雕,西单站的《老字号》浮雕等。可以看出地铁经营方对引入公共艺术的重视,以及通过艺术品来装饰地铁空间,使乘客得到美的熏陶,甚至提高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的愿望。
然而,有多少乘客会关注这些艺术品?它们对于公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培养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人们对这些艺术品的评价和认识如何?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地铁经营者费了很大精力和物力去提高地铁内的艺术氛围,在重点路段设置大幅壁画、浮雕等,但遗憾的是,这些艺术品并未过多地引起行者注意。很多乘客不知道站内艺术品安放的具体位置,甚至根本不知道站内有艺术品的存在。而地铁内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也说不清这些艺术品站点的具体名称,部分工作人员在面对乘客的询问时,甚至明显的一脸茫然。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