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禁使人们反思:公共艺术进地铁的实际功效如何?它们为什么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是这些艺术品的品质较差还是具体安放的位置不太明显?或者是人们对公共艺术品的意识欠缺?
细察北京地铁站内的艺术品记者发现,这些艺术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器形,很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艺术品多分布在乘客匆匆穿过的站厅或通道的墙壁上,而在人们停留时间较长的站台内,却几乎没有。
由此不难发现,在国内新一轮的地铁建设中,虽然对公共艺术的设置有所关注,但仍缺少从乘客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品的摆放。而除了壁画等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外,在地面设计、柱面设计、天花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上的拓展明显不足,同时地铁站内的壁柱、扶梯两侧等,也都没有很好地利用。
公共艺术与商业广告博弈
艺术品进入地铁是好事,除了公众乐见其成外,很多艺术家也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申红飚说:“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艺术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将艺术品摆放在地铁内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艺术家更好地与大众沟通。我们也需要展现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让大众慢慢学会欣赏艺术。我很乐意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地铁这种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和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
对于如何提高地铁站内艺术品的展示效果,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地铁是公共艺术展示的极好平台,这对艺术家和公众都有积极的一面。如果地铁能够成为一个流动的展场,艺术家完全可以将工作室内的画作拿出来展示,这样既传播了艺术,又可以促进大众的艺术审美,一举两得,其效果甚至比放在某些画廊展示还要好。“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公共艺术在地铁的发展。”孙振华说,“首先是地铁空间内商业广告和艺术品空间的博弈问题。是搞公益性的公共艺术,还是搞商业开发,要看地铁经营方的理念和策略;其次是何种艺术品可以进入地铁空间。艺术品和艺术家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注重艺术的品质,还必须重视艺术品的展示效应。艺术品进地铁不是单纯地将艺术品放置在地铁内就完成了它的文化使命,它应该对公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再次是地铁内的公共艺术的管理要到位,包括艺术品的损坏、污染、盗窃等。地铁的流动性很大,艺术家虽愿意展示作品,但若有损伤或丢失,会影响艺术家的积极性。”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