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消费艺术
2000年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它的黄金(1092.00,-6.10,-0.56%)时期,艺术品和艺术家突然间都变得炙手可热。张晓刚的画在90年代末卖出去时只有几千美元,几年后转手时价格已高达数十万美元,他和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也在此后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的“F4”。作为力推当代艺术的老栗原本可以和他们站在一起接受闪光灯的喝彩,但是他却在最高峰的时候选择了移居宋庄,他在那里有一栋房子,地是画家刘炜送的,方力钧帮忙装修。
宋庄离北京城区有18公里,清闲而安静,是个适合创作的地方。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崛起,那里聚集了许多形色不一的艺术家,很快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一片艺术家聚集区。这些人中一部分是从圆明园画家村拆迁后移居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做着当代艺术梦而前来的年轻人。除了少数成名的方力钧等人,他们的生活大多清贫。
老栗移居宋庄之后并没有完全告别当代艺术圈,他只是不再关注那些高端、高价的艺术品。他觉得天价市场开了一个坏头,让当代艺术脱离了大众,所以他更多地开始关注那些贫穷的艺术家,帮助他们解决创作问题,甚至生存问题。这与他当年收留圆明园时期的那些艺术家性质一样,不同的是,老栗家的客厅已经从几十平方米变成了近百平方米。
2005年,在第一届宋庄艺术节上,老栗看到许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很随意地支个架子摆在路边销售,不断有路人驻足逗留,和画家讨价还价,每卖出一幅画,作者还会放鞭炮庆祝,沿街看上去就像个农贸市场。老栗忍不住上前询问价格,对方说一幅作品500元。老栗问,这个价钱你们能接受吗?对方说可以,没问题。老栗觉得这样很好,至少年轻人是在自己寻找出路,用相对廉价的创作来获取自身生存的权利。
熟悉老栗的人都知道他坚定地反对艺术商业化。但是在与那些最草根的画家们相处的日子里,老栗的观点慢慢发生了变化,在宋庄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艺术和商业合理接轨。
2007年,老栗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他挑选了数百名艺术家的作品在宋庄艺术节上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艺术品展销会。他找政府要场地,和艺术家谈合作,解决活动引发的纠纷,甚至钉画也亲自上阵。像商场一样,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摊位展示作品,顾客可以自行挑选,每幅作品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下。老栗将其称之为艺术集市,入市的原则是:自创、自选、低门槛。在集市的序言《艺术集市2007》中,老栗展现了他理想的一角:“……艺术的体制——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批评家、经纪人等,所有艺术体制的各个环节,把现代、当代艺术建成了一个新的象牙塔,尤其在消费社会,艺术市场成了商人尤其是大商人的一个高端游戏。……艺术集市努力建造的不仅是一个低端市场,也是一个打破艺术小圈子化的途径。”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