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冷锋:从彼得-潘到哈利波特
0条评论 2010-04-20 14:59:0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文笔 

  毋庸置疑,拜亚特的文笔,仍然一如既往的好。她是公开不大看得上J. K. 罗琳的,以为她的魔幻不够格调,遏杀了人们的想象力。我觉得单纯从文字角度,这两个人不在一个水准。罗琳相对单调,而拜亚特能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的诗篇与书信,完全以复古的传统英文突出文章的色泽美、韵律美。她在《迷恋》里偶尔夹一段童话,真可谓美轮美奂,像“门槛”(The Threshold)一章,描写忽然现身的三位女子里最后的一个,她的裙上并无亮点,然而仿若垂悬着衣褶,像大理石上的凿痕,留下紫罗兰的阴影,中心则透着柔光,极尽飘逸之能事,叫人恨不能反复念出声,否则便是辜负了轻盈的它。从诗文转向她熟悉的童话,自是轻车熟路,虽则《儿童读本》里的近德童言要求用字相对平实,文风比较铅灰,然而仍然看得出背后作者灵巧的笔功,起承转合比如仙女告诫汤姆寻找影子的重要意义那种冷矜矜的气势顺畅自若。

 

  小说里的奥丽芙·威尔伍德称不上成功,童话堡垒被奔涌的现实一波波击溃,孩子们遇经大战洗礼,死死伤伤。她认得的凯恩家的朱利安,在德国人的营壕里翻得一卷《格林童话》,沟外则尸身遍布,这真人版爱丽丝,我是读得惨然一笑。不过这些铅苍层云下疯了一般的中青年们,他们到底还是在童话里相遇过、结缘过,他们或多或少,也还是有梦的。拜亚特让幸存的他们聚首在烛光里,那一刻的缅怀,比不上每年隆重的仲夏化妆宴,但依然保存了当初营造的那点生命力。像希望的萤火,像爱的星光,最最惨恻的童话过境后,仍能留给人们一丝微笑互持的余温,这也许就是它们之于人类的近乎宗教的意义。

 

  A. S. 拜亚特是童话的读者、搜罗者、编撰者,她同样善于书写童话。大时代滚滚而过,她拾得沧浪里的一枚遗珠,虚虚实实,纵览全观,视线是这么的清澈。这是我很佩服她的一点。■

 

 

 


【编辑:袁霆轩】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