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柯:我想表达自我禁闭、自我享受的表情
0条评论 2010-05-11 14:27:05 来源:艺术数据网 作者:-

<<<胡柯个人主页

 

  记者:我看到,你作品中人物的眼睛都是闭着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深意吗?

  胡柯:我想表达的是自我禁闭,自我享受的一个表情,即痛苦又快乐的状态。其中有我自己心目中的“人”的影子,最早做的是个小孩形象,准确说应该是个中性人,一个符合我内心形象气质的“替身”。

 

  记者 :“中性人”一直存在你内心中?

  胡柯:最早是无意识的做了一个儿童,因为儿童是不容易分别性别的,所以看起来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它有柔嫩的肌肤,我觉得男人女人都不能表达我想表达的那个“代言人”。后来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没有过多的想过性别的问题,应该说大半是女人,如果我没有了性别立场我可能少了更多话语立场的可能, 其实我更喜欢跟男人交流, 我不是同性恋者。

 

  记者:人是相当矛盾的,回到天性和野性,就会失去知识的力量和身份,同时兼顾就会成为自相矛盾的双重人格。这是得到妇女解放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与工作权之后的新问题,甚至是新悲哀。

  胡柯:自相矛盾的双重人格说的准确,不管表面上是多么严肃或多么放纵,背后都一个原始的自己。正是知识文化约束了他,给每个人制作了一把标尺。甚至给我们带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上次西武画廊有个女的过来看到我作品捂住了眼睛,说不敢看。不管作品表达了什么,可见伦理道德是把双刃剑,维持了世界的次序, 也伤害了更多天性跟自由,我的作品无关男权女权,是我的自传吧 。很多女人看起来很光鲜,但是一接触就发现社会伦理道德对她们造成了更大的伤害,甚至严重扭曲了人格。不过也是跟这个社会制度下的大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女人跟男人比起来压力也是异常的大的。

 

  记者:不拘泥于形象,内在超越了外在。

  胡柯:是的,所以我说无关男权女权,是我内心释放的需要,一个个体在社会下的经历与体会。

 

  记者:在符号学中,“炮弹”是男性的象征,你在创作时是怎么想的呢?

  胡柯:做炮弹那件,我想了很久,大概2年多。我想那个到底是恶俗的表达还是一种欲走还留的内心压抑的释放。我一直在这个之间权衡,我需要一定的历史的文化感又不想把它完全做到回到历史。最后我把它归结到一个比较当代的符号——做到一个符号上面。我想用一种怪异的叙事性把它跟现实拉开距离,让它融入到一定的历史空间去,或者说是跟观看者的那种心理距离。哪怕是一种很空泛的文化感,我觉得有时候自己不得不需要这种距离感的东西,不然它会成为媚俗化的一个牺牲品。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