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谈一下 你“非焚”那几件作品吧,书本着火了,意味着什么呢? 知识燃烧了吗?还是被焚烧?为什么名字却叫“非焚”?
胡柯:这件我不想用语言表达得太直接了,(呵呵) 雕塑的是一个以轻松的表情面对燃烧的痛苦的人 内心的纠结大家去体会了,也许我的作品什么也没说。
借鉴一句话取的题目:虽图史满前皆不暇目,以为妨吾之所为,于是天下之书不焚而自焚矣。非焚也,人不复读,与焚无异也。
她是舒服是快乐,大家能体会到什么我也不确定,我喜欢她的非正常状态:是焚又不是焚。
记者:在你看来,你自己是“艺术”是为自己而存在着的吧……传达是你的事,而能不能接收得到是观众自己的事??是可以这样理解吗?
胡柯: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每个图象或者符号对于不同个人来说无不包含经验以及逻辑带给它的痕迹,所以我说了也是我个人经验体会附加给它的含义,尊重别人的感受,某些时候我喜欢一种不确定性,不然我们会成为图象跟符号的俘虏 ,个人观念怎么传达出来只是借助了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我不敢说它彻底说明了我的意图(观念生效的时间及背景没有确定性),就算说清楚了还要看“接收器”跟艺术家的“信号频率”同步到什么程度。
记者:就说每个艺术家所坚持的艺术原则是不一样的,所要给大众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这我想问问胡柯,在你自己看来,你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有没有自己所坚持的一套艺术原则呢?在艺术市场化的今天,因为某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和艺术有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
胡柯:我还是想把现在的想法延续下去,形式可能会有点转变。
必需先有自己舒适的生活,有感而发。不是每个时段都能做出最好的作品的,我还是觉得思维跟作品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有时候聊天比做作品更有快感有表现力,言行始终不会一致,人的经历也在不断变化。我的原则就是遵循我的知识生活背景来做作品吧,也重视技术。
我是个很喜新厌旧的人,思维跳跃又没什么逻辑,喜欢每天找点新鲜事物来刺激自己的人,无奈雕塑的进度太慢,也许我思维走了1000公里了,制作还在30公里,对我来说非常痛苦。在艺术市场化的今天,因为某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和艺术有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
记者:当遇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现实的某种客观因素相冲突时,你会怎么样去取舍呢???
胡柯:我在05年开始做作品时没想过雕塑能进入商业(准确说应该是养活自己跟维持创作),很幸运的是第一批很稚嫩的作品被销售了,纯属偶然。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我想艺术家在没有商业约束的前提下最想做的(起码我自己是)是实验性的作品吧,商业肯定会牵绊一个艺术家,谁也无法逃脱,特别是在中国。
艺术思想和现实的某种客观因素冲突时我只有尽量照顾自己(不能不卖作品,穿衣吃饭能跟朋友喝酒聊天的快乐是无法拒绝的,生存权我想任何人都需要),哪怕是用别人的资金做实验性的作品自己收藏,作品走向市场我觉得没什么坏处。做艺术做学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觉得都是获得快感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来证明自己有多牛B。
不过艺术生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我从小学开始就是这样。如果做不了我心里肯定会非常难受,惯性是个好事情也是坏事情!
艺术与生存并存时给我们带来快感也会给我们带来不愉快。很幸运我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凭想象设定了这个情节,想象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的心态跟反应。
记者:你认为你搞创作主要是意识支配还是潜意识支配?我感觉是两种都有,或者说是用意识去表现潜意识,有点像弗洛伊德在做《梦的解析》。
胡柯:昨天还在脑壳里闪了一下这个念头 最早应该是潜意识占主导 后来意识理顺了我的潜意识吧 界限我无法分清。
2009.5.20
【编辑:小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