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晚,在北京中轴路一家酒店与一群山西在京工作、以及曾经在山西工作而现在北京工作的朋友们相聚,这些朋友大多在中央各媒体工作,其中一些人在重要岗位任职。席间话题自然谈到“改造历史”的展览,大家议论纷纷,说三道四也不着边际。某报总编辑与我邻坐,我们是老朋友,他对这个活动似乎比别人更有兴趣甚至更为敏感,我们约好饭后就这个话题聊聊,于是就有了以下的简单对话:
杨:这个展览为什么以“改造历史”命名?
刘:严格的意义上说,你应该去问吕澎,你们都是博士,学问比我深厚。既然他将展览命名为“改造历史”,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回答应该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在我看来,这个展览是吕澎在艺术史研究上的延续和推进,对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发展史,吕澎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凡仔细阅读过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吕澎在书中强调了一个问题,“历史是有烟云的,艺术史也不例外。”我想说的是,吕澎在书中用大量的笔触强调了一点,历史在很多情况下被粉饰。因此,作为艺术史家的吕澎用“改造历史”这样的词汇本身就充满着一种冒险。其实,他使用“改造历史”这样的词汇不是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的——而且,这个词汇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甚至是误解。在我看来,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吕澎的本意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改变中国艺术的整体趋势。并且,传统的视觉经验和视觉判断在过去三十年的进程中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正在被改变,这是当代艺术的成就。甚至,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习惯已经不再是一种所谓的“经验”,观众在作品前不再是简单的观赏,更多的是驻步思考。我想,这就是吕澎为什么将展览命名为“改造历史”的理由。其实,从根本上说,这个展览并没有离不开艺术史的脉络。也就是说,吕澎还是从艺术史的语境来考虑展览极其作品的。应该说是对新世纪1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整体回顾,从艺术史的角度是也是一个梳理。
杨:你强调艺术史,那么这个展览与1989年的那个现代艺术展览有没有某种关系?
刘:应该没有,甚至一点都没有。不要把什么都胡乱往一块扯。那个展览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总结。2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也一样。我们今天面对的一切都与20年前发生巨大变化,无论价值观,还是人生观都不一样。所以今天的展览也一定不会一样。策展人的思路和理念也不同。
杨:我听说吕澎好像在上世纪90年代还策划过一个规模很大的展览?
刘:是的,那个展览举办在1992年,名字叫“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简称“广州双年展”。展览做得比较特别,或者说不同于当时中国大陆的任何一个展览。其目的是让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市场,同时,还提示着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由策展人操作展览的时代已经从这里起航。通过这个展览,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90年代中国的文化问题就是市场问题,倒过来说,市场问题就是文化问题。当然,问题远比我说的复杂,还涉及到价值标准的建立和确定,谁来确定,怎么确定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但它是一个开始,应该说对后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我们重新回顾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和新世纪10年的艺术时,92年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慢慢展现出来。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