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现代性问题早已成为中国社会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恐怕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但是,打中国牌的大有人在,而正面应对中国这种特殊的现代性问题的艺术家却为数不多。从翁奋2001年的《骑墙》、2002年的《鸟瞰》、2003年《观景台》装置系列和《看海》来看,他却恰恰是这为数不多者中的一个。在这些作品中,他一直把目光锁定在城市人的心理现实之上,用心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落差。翁奋的摄影总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内心感慨,这种感慨复杂莫名。因为他的作品总是把现代性背景下许多原本相对孤立的传统与现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方式、都市消费社会与发展失衡等话题密集地纠缠、交织在一起,全方位地牵制、唤醒我们意识深处与之密切相关的一根根细微的感受神经,从而引发我们强烈的内心挣扎和情绪激荡,难以自已。翁奋的作品总让我们有一种进入角色而无法置身度外的心理投射体验。站在翁奋的“骑墙”少女、“鸟瞰”少女的身后,沿着她们的视线一同去看那些巨无霸式的现代城市。我们内心不再有狂喜,领略到的是一种亘古的孤独和沉重的心理负担。面对现代性问题,身在其中的我们的确已无法回避。但,相比那些身影单薄的少女,我们是否会显得更加茫然、更加无能为力?
翁奋显然没有去坐看云起,而是不断推出新作,以作品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追究解决方案。2005年的新作《累卵计划》无疑是他追究内心问题的新的物化形式。其实,翁奋《累卵计划》方案早在2004年底就已确立,并为艺术圈内人士熟知。但由于工程浩大,作品直至2005年8月才告完成。翁奋动用上万颗鸡蛋和数量稍逊的鸭蛋、鹌鹑蛋的去液整蛋蛋壳,构成了一个长8米、宽4米、高1米的城市建筑的缩微沙盘。如果临高俯视,可以辨认出所有的建筑造型都脱胎自一幅完整的50元人民币纸币的图案。这张人民币纸币呈青绿色,图案居中是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三个巨大的侧面头像。该纸币当下仍在社会流通。在人民币平面图案上累积起来的蛋卵造型,恍如从人民币中生长起来的建筑森林,形象地组成了全球化条件下的一个中国式城市的模型。翁奋在累卵过程中也是险象环生,作品有几次差一点告败。这样的经历,似乎以感应的方式表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态的一种深切关怀。整个创作期间,他先是经历了欧美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全球施压和论争。直至到了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打破汇率坚冰,放弃长期以来人民币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大约两个百分点,引起举世轰动。翁奋的艺术计划似乎构成了一则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风云突变的神秘预言。那些不断累加起来的蛋,好像预先演示了人民币的升值事实以及继续升值的可能性。翁奋将都市化的表象置于人民币图案所象征的经济基础之上,强调的无疑是现代性在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生态的本质关联,并未刻意渲染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然而,政治经济现实的变化无常却为艺术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语境。众所周知,“累卵”的含义出自中国春秋时期一个古老成语“危如累卵”,该词常用来形容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此,翁奋忧虑表达的现实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艺术家究竟是否以自己塑造作品的成功几率和心理防线来试探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危机?这一点无法求证。但是,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的出现,说明艺术与政治经济现实之间的互动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实际,并往往带有异常的感性因素。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