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女性,种族,死亡,色情,病态在杜马斯的画面中坦率的展现出来,没有过多思想性的束缚,当代艺术中的热点,卖点被她体现的相当完美。社会问题中还有什么黑暗面是杜马斯没有反应出来的?我实在想不出答案。这样一位率性而为,大胆展现自我关注的艺术家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杜马斯以女性的身份介入到艺术领域,这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角度去审视传统观念中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生活的精神状态。
在帕拉泽托举办的马琳·杜马斯画展“怀疑”,是0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精华之一,也是对艺术家以往作品最好的注释。
参考书目:
《我的美术史》魏尚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忧虑与希望—解读画家玛琳·杜马斯及其作品》林曰惠著,原载于《美术观察》2005年第5期。
《绘画又回来了?》邵亦杨,原载与《世界美术》2006年第3期。
《来自内心:玛琳·杜马斯》 载于《当代艺术家》总42期。
《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常宁生著。
《Marlene Dumas》Phaidon Press (March 30, 1999)。
以及一些网络资料:
http://www.saatchi-gallery.co.uk/萨齐画廊主页。
http://arts.tom.com/look/MarleneDumas/ TOM网站关于Dumas的介绍。
[1] “绘画又回来了?”邵亦杨原载于《世界美术》2006年第3期。
[2] 以上资料译自“Marlene Dumas”Phaidon Press (March 30, 1999)。
[3] 同上。
[4] 参见魏尚河《我的美术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第178页。
[5] 在《绘画又回来了?》中作者认为“她破坏了图像最根本的叙事、交流功能”。
[6] 20世纪初表现主义艺术家,画面人物形象变形丑陋,色彩浓厚鲜艳,画面格调丰富,充满一种强烈的精神性表现。
[7] 《忧虑与希望—解读画家玛琳·杜马斯及其作品》林曰惠著,原载于《美术观察》2005年第5期。
[8] 这幅作品总共112幅作品,左下角放置了一块黑色的石板,作为整幅作品的一部分。
[9] 魏尚河《我的美术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P174。
[10]在1998年杜马斯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这样说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自己的肤色,我所关注的就是我看到的”。
[11]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一些艺术家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摄影创作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将照片的体量放大了。
【编辑:小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