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拉赞助的策展人
不论是这次“改造历史”还是2008年“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吕澎拉赞助的能力非一般人可比,即使这次“遇到困难”,他仍能拉到1800万赞助,这可是改革开放来中国最大手笔的展览赞助费。
1992年吕澎为广州双年展拉来赞助,并成为艺术主持。在策展人普遍矜持时,他不仅邀人投资艺术,还打出口号:“艺术走向市场”,当时市场压根还没有。
批评家彭德说:“吕澎既强调‘理想’,又强调‘操作’,1992年广州双年展出过一本文集,就叫《理想与操作》。”广州美院教师苏坚认为,吕澎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产学研”之路。
吕澎说:“我们要让这个社会对当代艺术有一个从投机到投资的转变;然后再从投资转向收藏;最后再从收藏到全面地去创造历史的转变。”
张颂仁说:“题目大对策展人而言很理想,什么都可以往里放。”吕澎说入展艺术家首先要“自由”,具备“丰富性”。2000年以来,艺术圈最新的变化莫过于装置、影像的兴起,但展览显然没体现这一点,原因是中国还没形成装置艺术市场。架上绘画尽管质量不高,但出售容易。也有人质疑川军占展览艺术家总数的60%,策展人在偏袒老乡。但事实是,四川艺术家搞绘画的多,卖相也好。
而青年展显然也不符合现状,目前青年艺术家大都喜欢玩实验,非架上更多。鲍栋认为应该把握这个趋向,但“市场对以绘画为主的架上艺术的偏爱,使得青年展71%是架上绘画,其他媒介与类型总共只占29%。
架上绘画中,我觉得市场流行趣味还是占大部分”。中国架上绘画越画越大,因为卖画论尺寸,就连年轻艺术家作品都不小。从台湾过来的新生代艺术家说:“被大陆同龄人的作品吓到了,好大啊!”
吕澎集中国美院教授、艺术史作者、策展人与艺术经纪身份于一身。彭德说:“批评界对吕澎操作方式的批评,我认为是合理的。但他擅长调动资本,能将不相干的人纠集在一起做彼此都感兴趣的事,同样值得赞扬。”
【编辑:袁霆轩】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