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我知道你很忙,今天能来杭州我很高兴。
王:今晚我就去苏州,我在苏州本色美术馆策划了一个展览《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接到你的电话很兴奋,你的工作室开放展我很感兴趣,因为我正在做一些艺术家的个案研究。
李:谢谢王老师!
王: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些现象值得注意:第一,北京作为当代艺术的威权叙事中心,忽视了中国其他地区的艺术成果;第二,资本市场推动的商业化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和虚幻的形象;第三,批评家与艺术家在利益勾结中,造成了历史书写扭曲的状态。
李:作为一个美术批评家,你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我相信您的看法。我的“工作室开放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成的。首先,我认为“工作室开放”是一个理念,艺术家个人工作空间的开放展,和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美术馆、画廊、博物馆展出有根本的不同。工作室是艺术家独立思考、艺术实践、读书学习的私人空间,这个私人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纯粹,比较朴素的。以这样一个空间向全社会开放进行思想交流,我认为是最本质、最直接的交流。其次,工作室开放“展”,我强调的是“展”的理念:艺术家对当下的社会思潮、价值判断、生命状态、学术思想及国民的惯性思维等等,通过“展”将所持的个人态度加以表达,“我有想法, 我可以发言”!
王:我们到你工作室去吧。
(在李秀勤工作室)
李:这里原来是杭州小轮车厂的锅炉房,在厂区中最边远的角落。2005年下半年我搬进来。锅炉早已搬走但有些锅炉的配套设备留了下来。
王:(看展览作品说明)“衡器,是人类的创造!是衡量物质重量的器具,是通过杠杆平衡原理完成。当被测量对象的重量与秤锤重量失调,衡器的杠杆平衡系统遭到破坏。”“意大利医学家韦德鲁齐奥,本世纪初发明了一种能够捕捉人体内微小恶性肿瘤的扫描仪。它的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癌症,挽救患者生命。”
李:开放展我只有两件作品,这两段说明中一段是关于作品《衡器》,另一段是关于作品《扫描》。这两件作品是利用锅炉房两个车间做的。衡器是一件可以互动的作品。胡建明,过来表演一下昨晚开幕式的动作,(研究生胡建明走过来,双手轻轻托起衡器的结构,称杆和被称之物上下浮动起来)
王:这是杆秤,在称一个庞大的东西,“一触牵沉浮”(王林老师读《衡器》作品的图示),利用杠杆作用,吊起的物体这么大,金光闪闪,空的,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李:是一种与金片编织在一起的材料,很富贵、很辉煌,我选择这种材料的理由是,金光灿灿的表面和空空如也的体积看起来对比强烈,特别是与地面这块花岗岩形成鲜明的虚实对照。
王:这块花岗岩很重要,就像是秤砣,因为被称的物体太轻,所以滑落在地上。李:以最客观的物理关系,转换为艺术化的视觉真实,来体现衡量标准的价值理念。
王:从材料上来讲,这件作品的对比性做得非常好。
李:如何用材料,用怎样的材料,才能有效的传达思维,这会让我考虑许久。
王:关键是这个平衡很脆弱,个人的任意的力量就可以把它打破。
李:“一触牵沉浮”,一点点力量可以使庞大的东西动起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所有的物像都是在运动之中变化的。
(进入作品《扫描》所在的空间)
李:这件作品制作有三年半的时间,是我设置的一个课程延伸出来的一件集体作品,我写了一个短短的作品介绍《关于“扫描”》
王:(认真阅读介绍)
“《扫描》是一件倾注了许多人心血的作品!
《扫描》的创作在不断延伸、发展、生长的过程中历经3年半的时光。2006年11月雕塑系第四工作室设置了‘有限空间创造’的课程,以学习中国书法基本法则,体验书法中的空间、形态的产生的过程与人体的关系作为媒介,为进入‘形态与观念’学术方向的研究而设置的一个单元课程。这个课程设定八周,前期为临摹古人之法帖,为后期个人的立体形态创作做好前期准备。
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兴趣未尽,我鼓励他们到我的工作室——杭州小轮车厂锅炉房,在四堵墙上书写……甲骨文、毛公鼎、石门颂、勤礼碑等等都是我们的模本,一点一划,一撇一捺,我们在体会着‘点’如高山墜石,‘捺’如目送飞燕的心境中,慢慢地书写着,人与笔、笔与墙、墙与心,成为一体……白墙慢慢变成黑墙……
墙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历史是一堵永远无尽的拆、建之墙、被书写之墙! 黑墙变成红墙……红墙又慢慢变成灰墙……我们陶醉在书写的过程之中。
‘书写的思考’和‘被思考的书写’在教育着我们!
三年以来,这四堵墙体成为从临古、学古、变古为今的载体。它经历了书写、反复书写、重叠书写、涂写、修改、改写和“扫描”……同学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成熟了!
我感谢他们!”
作品历时三年半,是一件关于时间经历和历史记忆的作品。传统书法的摹写、叠加、覆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记忆等等。这是什么?
李;是股票大盘走势图,是我们最后的书写,覆盖在许多记忆之上。
王;股市大盘?覆盖在中国人的苦难记忆之上,太有意思了!
李:今天的股市大盘图示是社会运动的心电图,是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形态的“写真”,是一种社会书写和文化痕迹。
王:激光是从房顶挂下来的圆筒结构中发射出来的吗?这圆筒有多粗?多长?
李:直径九十公分,五米长,是原来锅炉房的烟囱,在作品中它是一个大音箱和探测器,激光扫描仪和音响设备就放在其中。在最前端与锅炉的交接处,激光从这小孔里射出,根据音乐的声律以各种方式“扫描”整个空间中我们书写的内容。
王:扫描是治疗前的检测手段!墙上的漫画是什么时期的?
李:这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期间的漫画,研究生找来当时的报纸,这是报纸上的一首打油诗:“肥猪像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你看这边的标题“亩产万斤,震撼全国”。我以前只是听别人说那个时期如何如何瞎吹,不是很相信,看了报纸之后才知道这一切在当时千真万确。
王: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是农民出身,难道他们不知道一亩地最多能产多少粮食么?但有一种无形的威权的力量,让所有人视谎言为真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