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和虚伪不可能主宰历史——王林、李秀勤对话录
0条评论 2010-07-23 14:19:58 来源:王林博客 作者:王林

 李:为什么全中国都会把明显的谎言当成真理?

 

 王:中国历史很独特,它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胁迫的力量。举一个民间的例子。我当知青下乡的时候,所在的村子叫石和尚村,山上竖着一块石头,形如人形,传说是因为和尚犯了戒,被罚在这里变为石头。石头下面有一道泉水,平常我们也喝,没什么特别。突然村民们开始传说这水能治病,于是香火不断,人人跪拜。我对队长说,你作为共产党员,怎么也信这种迷信呢?去医院看病不好么?他说,你不懂社会,去医院看病先要交钱,好不好没人管。求菩萨不一样,你不用先花钱,许个愿,病好了才还愿。你看民间迷信这个体系,考虑得很周到,有利于自身发展。后来,有知青去取上供的油吃,因为当时缺吃少穿很困难。于是村民传说,那位知青因为偷油背上长了毒疮。我不信就去看望他,结果他好好的,正在家里炸鱼吃哩。我回来对村民解说,但没有一个人相信我,全都说我没看清。这个知青一定会受菩萨的惩罚,长了毒疮。我真是有口难辩。这种无形的力量强迫你去接受假象,你不能说出真实,而且说出来也没用。一种无形的舆论的力量阻隔了你与真相之间的联系。

 

 李:不符合真实的说法可以得到公众的承认,使真理无语,使正常的价值判断不能进行,比如现在的消费主义加权威主义,造成学术的商业化等等。《衡器》这件作品,就是表现这种状态,平衡破坏,倾斜一边,无法产生对话。

 

 王:对话要以真相和真理作为基础。当今中国社会第一是遮蔽真相。第二是羞辱真理。你看美术批评界谁在谈论对于真理的追求?只有对利益的追求!

 

 李:你刚才这两点说得太好了,“遮蔽真相”与“羞辱真理”,在现实中坚持真理,相信真实,敢于讲真话的人是孤独的。美术界能够坐下来讨论真实吗?能够坐下来剖析学术吗?我忘了是谁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当所有的人在说谎话的时候,一个人说真话,这个人就是弱智。巨大的、无形的权利之网笼罩着社会,笼罩着很多人,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在每个人的心里。

 

 王:虚假和虚伪能够盛行于世,就是因为它强大。谬误的东西,表面上总是很强大的。问题是这种强大早晚总会崩溃。荣耀总是会消失的。林肯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是你不能也做不到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就是虚假和谬误最终不能成为历史的原因。

 

 李:我想到中世纪哥白尼、伽利略所坚持的日心说,特别是伽利略的著论《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引起教皇廷的恐慌,下令禁止这本书出售。并且将伽利略关进宗教裁判所牢狱,用大刑威胁他放弃自己的信仰,在审讯和刑罚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放弃哥白尼学说。

 

 王:但伽利略在被放出来的时候,人们听见他在喃喃独语,说的是:“地球仍然在转动!”最近教皇高度赞扬伽利略,说他证明了上帝的真理性。(笑)其实西方人信仰的上帝,是有真理属性的,激发了很多人去追寻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西方人有信仰,信仰里也包含了对于真实、真相和真理的追求。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发展有什么意义?你用什么去和发展的未来对话?!

 

 李:对,没有衡量的标准,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意义。

 

 王:而且真实和真理都有一个品质,就是它从不谦虚。因为它没法谦虚!真理对谬误谦虚吗?真实对虚假谦虚吗?

 

 李:这里面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来自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我们在实践中追求真实,在真实中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中产生信仰。信仰可成为人为之献出生命的理由,而信仰既是我们仰望的境界,又与我们每天生活紧密联系。我觉得一个艺术家要以艺术的方式追求真实和真理,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的文化语境中。

 

 王:你的作品在这个真实场地里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是不能复制的。雕塑的价值也是找到它在形体、空间、形式诸方面中的唯一性。有这种唯一性,实际上也就找到了真实和真理。它只能这样存在,而不能用另外的方式或者换一种面貌存在。任何东西都有偶然的因素,但是很多偶然的交叉,就是必然。诸因具备谓之缘,缘分是有必然性的。在诸多因素中,找到一个唯一支点,然后把偶然的东西串连起来,这就是艺术创造。

 

 王:我很喜欢您的作品,和您原来的创作在形态上有关联。

 

 李:《扫描》这件作品有所发展,我觉得激光很有力度。

 

 王:视觉上很有诱惑力。

 

 李:这个空间是原来的锅炉房,是烧煤用的,锅炉搬走了留下了烟囱,现在不但成为“扫描仪”的探头,而且成为作品中的大音箱,从上到下产生共鸣,这种效果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创作,使我感受到时间、结构与空间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在三年多时间中通过不断的摹写、重写、覆盖、涂写、修改的过程所体验到的,这种“书写”的力量与中国的历史记忆,社会文化以及每一天的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

 

 王:墙面的红色线条和环境中的物体也有联系吗?

 

 李:是的。在临摹书法之前先用红色打上格子。

 

 王:我看竹炭上的五角星上也有红色的格子。

 

 李:五角星的红格子和墙上的红格子是一致的。

 

 王:你什么时间开始做竹炭的?

 

 李:是2002下半年,我带领研究生参加上海组织的一次展览,主题是《家——从传统到现代》。我们做了一件作品,题目是“净化与建构”。在作品中我设计的一块大屏风是用竹炭做的。起因是1999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在北京由德国大使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主题为“传统与反思”,我的作品是用竹子做的,视觉效果不错。但是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没有传达出反思的概念。如何“反思”我们的文化、历史包括我们的传统?把青竹烧为“竹炭”,我想通过死亡来体现反思。

 

 王:也有艺术家把木头烧成炭。我说,李秀勤在中国第一个把竹子烧成炭,几年前她就已经做过了。

 

李:木头烧成碳与竹子烧成碳的概念还是不一样,尽管都是一种材料的转换。

 

 王:你是第一个这样实践,艺术总是有首创性的。

 

 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隐喻性,“死”是一种巨大的动力。竹子烧成碳后,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王:可以吸收甲醇,我刚装修的房子里就放着一包一包买来的竹炭。

 

 李:作品《扫描》也正是把“净化”的概念延伸。

 

 王:艺术必须揭示有害于人类自由的东西,让人的心灵、让社会心理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编辑:徐允英】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