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刚:稳坐钓鱼台
0条评论 2010-09-04 16:19:5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顾振清

样板房就是样板房,样板房中只能演示、但没办法真正实施荷尔德林经典话语中的“诗意的栖居”。一方面,中国的样板房,普遍不设上下水、不接煤气入户,只能看,不能用,没人能真正住进去。另一方面,这些样板房的装修和陈设又极尽奢华,在空间挖潜、塑造上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急就章的装修,也往往使其甲醛含量处于超标状态。样板房生存分明是假想性生存。浮华的样板房生存,对于广大草根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而言,仍是一种可望不可即、海市蜃楼式的假象。但《红楼梦》有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陈家刚这番一丝不苟的作为,则是真正的假戏真做。样板房无疑是日常生活中最接近实体生存空间的一个假“空间”。它成为艺术家模拟人生悲喜剧的一个最出挑、也最恰如其分的舞台。陈家刚在这个舞台可以编造合理合情的故事,可以把虚构的情景剧进行到底。

 

  样板房生存的一幕幕虚拟场景构成了陈家刚的《样板房》系列摄影作品。陈家刚以美女如云的个人化语境,在画面上捏造了一个又一个豪门恩怨的宏大叙事片断。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样板房汇聚了中国小康家庭和中产阶级的梦想。而在陈家刚的作品中,样板房却被过度提炼、阐释为一种空中楼阁式的豪宅、别馆,只适用于高朋满座、食客众多的豪富或权贵家庭,去光耀门庭、去显摆、去狂欢。显然,陈家刚选择的样板房只是一个个人工造景的结果,活像戏剧舞台上、主题公园中外表堂而皇之的舞美布景,只适合有人来演戏、来体验,而不适合日常居住。样板房中的狂欢场面,释放出一种真切的氛围,无声地介入、干预公众的生存经验,又与公众的日常感受拉开距离。陈家刚画面中所充满的戏剧性因素,那种真与幻的瞬间转换、灵与肉的无尽挣扎,莫不淋漓尽致折射出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种种精神病症。艺术家这种犀利的批判锋芒,使得客观现实中所有的楼盘样板房转换为一种视觉化的语境资源,反而变得轻忽、飘渺起来。                


肥皂剧?

 

肥皂剧通常指那种长时间播出的、剧情连续的、虚构的电视剧。早期这类罗里啰嗦讲述日常生活的连续剧,常以家庭妇女为目标客户,插播肥皂类生活用品的广告。然而,今天的肥皂剧却成为大众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深刻影响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陈家刚的《样板房》系列仿佛是摄影版的肥皂剧,拥有肥皂剧独特定义的诸多要素。唯一的区别是,陈家刚的《样板房》系列的载体不是电视剧,而是摄影。《样板房》系列中,单个作品往往可以独立成章,彼此之间似乎有关联,但关联并不密切。整个系列中,不存在明确的上下文关系和人物关系,也不存在结局。但以作品表现形式来归纳分类,勉强可以分出写实篇、象征篇和荒诞篇几类。


  《样板房》主打的是写实类作品。这批作品毫不掩饰地虚拟出一种貌似正常的人物关系,与样板房的豪宅场景搭调,如会客厅场景、健身房场景、阳台场景、闺房场景、家庭影院场景等。豪门出豪宅。每个人物都有较为明确的角色承担。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普遍的伦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是成立的。现场情节也是叙事性的,甚至可以包含各种前因后果。在文学味颇浓的情节中,许多细节、道具都可以让一个个家长里短的虚构故事自圆其说。一些具有欧陆情调的内装饰场景,让人回味起英国荷加斯的系列画作,甚至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油画。尤其是陈家刚表现人物间矛盾冲突的画面,核心人物、非核心人物之间所形成的层次分明的视觉关联,深得古典主义艺术在谋篇布局上的传统精髓。《样板房》系列中,室内背景虽然在不断切换,但主人公大致不变,人物关系也相对稳定。每个角色个体的表情也随情境而变。他们如同入戏之人,一个个眼神丰富,或神往,或冷漠,或空洞,演示出一种偏重生活化表现的戏剧感。在现实主义模式的情境逻辑作用下,《样板房》的每张画面似乎都变成了某个寻常肥皂剧的剧照。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