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小展落玉盘:“中国式展览 ”显微图
0条评论 2010-09-29 16:21:4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丁晓洁

\

89现代艺术大展

 

当饕餮大展遇到“展览游击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展、小展之分犹如豪华壮丽的好莱坞大片与小成本的草根电影,前者往往是归纳总结、宾客满朋或公众效应;后者则主要关注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化的层面,并意图借助细节去对宏观的节奏进行回应。2010年艺术界最为华丽的大展不会是尚未开启的上海双年展与北京国际双年展而是在中国有着丰富策展经验的吕澎以及年轻策展人朱朱所共同策划的“改造历史”展。“改造历史”的耗时耗资都曾成为艺术圈口耳相传的谈资,但不管褒贬如何,这个展览的含义早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对当代艺术最为“华丽”的肯定。而这样一个总结式的展览恰好又代替了国家意识形态,并在情感上弥补了曾经对当代艺术的漠视与打压。当然,这样的“安抚”政策还在继续,从前不久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便可略见一斑。文化部官员、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汇集一堂,曾经“颠沛流离”的当代艺术家们一夜之间成为文化部的宾上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显而易见,“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是不可能单单靠这些光鲜照人的“政治任务”所能够体现出来的。

 

反之,有些小型艺术空间的小展览在维持自身经营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弥补了国家美术馆展览宏观倾向下的细微情感的缺失。尽管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里,对于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等还没有形成正常有序、具有学术探讨性质的展览环境,但是一些小的空间还是在有限的资金与传播条件下进行了有效地展示,例如皮力的Borse-Li空间、魔金石空间、空间站、其他画廊等等,它们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模式实现实验性、非盈利化的一条可能之路,小型空间的小展览大有突围之势。而不管是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还是如上所说的小展览,在国家公立美术馆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包括公共化、独立性之前,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和建立中国的展览机制的发展和基金会制度的建设。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