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画变为一种艺术消费
周明华:书画艺术能否产业化,首先要界定它的内容。如果说书画产业化,那是完全可以的,这已经是现实,而且自古就有;如果说书画艺术产业化,那就不大可能了。
自从中国产生书画艺术以来,以书画为中心形成的产业一直就有,如文房四宝的交易,就是书画产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自然也能够产业化。单说书画交易,其产业化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书画艺术品的消费也在不断扩大,书画艺术品的交易自然也随之兴旺,书画产业也就有了可能性。如产业化讲求的专业化生产,就是职业书画家的大量存在,产业化需要的一体化经营,就是画廊、拍卖等机构的兴盛。这一点已经被如今热火朝天的收藏、拍卖和画廊证明了。
但书画产业化的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类似收藏、拍卖等这样的高端消费中,而是要将书画变为一种文化艺术品消费,更重要的是要拓展书画商品的产业化范围。除了最常见的文房四宝要产业化之外,书画艺术还可以进入时装领域、家居领域等等。
前不久,我们尝试着以书法为主题制作了一批T恤衫,很快就卖掉了500件。这只是小试牛刀。还有台灯,现在有些台灯是用白宣纸制作,但如果用艺术家创作的书法或者绘画作品加以装饰,并由设计师参与整体的设计,那这盏台灯就又是一件艺术品,其艺术价值可能要比单件书画强。现在,国内很多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书画艺术家的创作与瓷器、家具结合。虽然类似产业的量能够做多大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市场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现在,国内流行的书画产业化,都在倡导“以书画为载体,以博览会为契机或者以基地为平台,集书画研究、创作、培训、展览、交易、鉴赏为一体,带动书画及相关事业产业的发展”。理论建设看上去很好,但实际操作往往偏离方向,人们的关注点还是多以能带来多少经济收益为主。这怎么能让中国书画的产业化健康发展?
产业化不能只是个空壳
李胜洪:书法产业,听起来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大概是根据国家文化产业的提法而套用在书法上的。我认为“书法产业化”,一定要先让书法成为产业,然后才能产业化。但这个产业或者产业化不是只讲商业运作,更要讲学术研究和真正的艺术创造。很多地方现在都还不明白书画产业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摩拳擦掌、一拥而上,实在有一点急功近利的意思。
形成一个产业,需要广阔的、规范的市场支撑。且不说书法的生产,单从现在书法消费市场来看,既狭小又不规范,好作品无好价、赖作品卖天价的情况比比皆是。书法作品的生产量虽然很多,但好作品很少,而且有关部门对书画市场的管理也没有规范。
形成一个产业,需要一定的标准和体制。现在,国内连独立的书法评论家都没有,关于书法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评判标准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个标准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但也必然影响书法产业链、产业规模的形成。至少应该建立合理的艺术家和相关机构进入产业链的准入制度,并且严格进行市场管理。
然而,目前我们在全国各地所见到的、大大小小的以书法产业化为主题的园区,很多都走上了拔苗助长的歧途,基地只是个空壳。因为它们以为把书画家聚集在一起,再配上所谓的吃穿住行玩一体化服务,还计划将书画研究、创作、培训、展览、交易、鉴赏等这些环节也列如其中。这种想法其实没有什么错,但这顶多算是一些书画产业化的硬件条件有了,但软件设施却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如前面说的市场的培育、标准的建立等等。
如果以为园区一开,艺术家都会自动跑到这里来,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那只能是黄粱一梦。前两天,我在北京颐和园附近又参观了一处新的“书画产业基地”,里面的设置和配套也就是“一条龙”服务,好像很高档,当然收费也绝对不会低。有感于这样的园区越来越多,但是想想真正掏得出大锭银子的书画家毕竟还是少数人;再说为什么就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砸在这儿呢?还是主观想像的成分太多。其实,在北京和国内其他的一些类似的产业化基地,大多办得不理想。因为很多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并不是真正为了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所以我说,书法产业化听起来当然很好,但我们不能利令智昏。而是要冷静地思考:书画能否形成产业,如何形成产业化,然后再一步步去实现。
【编辑:小水】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