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好,接下来我们继续来为大家来点评,接下来为大家推出的是拍卖的价格仅次于黄庭坚《砥柱铭卷》另外一幅作品是王羲之的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
王羲之"平安帖"摹本拍出3.08亿 创最贵单字纪录
小片三:草书《平安帖》再次引发中国艺术拍品天价狂想
在2010年11月20日晚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上,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亮相时便引起全场关注。拍卖从5500万起价,短短两三分钟便竞价到8800万。此后买家以1000万为竞价阶梯展开争夺,最终,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以三亿零八百万元人民币成交,而此专场也创出6.94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
《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为绢本,长24.5厘米,宽13.8厘米,共4行,41个字。上面并没有作者的名款。延展开这幅草书帖,41个字的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屡次易主。晋代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由于年代久远,他的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精摹本历来被当作真迹看待。该帖曾经乾隆皇帝两次御题,民间流传王羲之高古摹本无出其右。
主持人:草书《平安帖》,但是这幅是高古摹本,洪老师,现在为我们解读一下,什么叫高古摹本?
洪琳:实际上在这种收藏界,就是这文物的收藏来讲的话,它不像说我们研究真正历史来讲说古代,近代包括远古时代,不是那么一个划分,对于这个文物收藏来讲,可能有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那个年代,几乎就已经没有珍品流传下来,对于王羲之的作品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王羲之他出生那个年代就是书法大家,那么大家都收藏他的东西为主,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很多作品都收藏在了帝王将相手里面,那么有的帝王那个癖好又是很孤僻,可能我走的时候带走,那么真迹是越来越少,那么就存在一个文物界判断实践的标准,那么唐代以前就被称为高古,就是说很难得的那种时间很久远了,那么明代以前称为古代一样。
王羲之的作品应该说到现在为止,真迹就应该说基本上断定它是没有了,那么就是到了唐朝的那个时候,如果说有临摹他的各种帖子什么之类的话,就已经是文物价值相当相当高,所以刚才我看小片里有一句话说,就是唐朝的这种高古摹本就几乎等同于真迹,因为本身临摹的,尤其流传到今天的版本收藏的本身也不多,就高古摹本本身都已经不多了,而且很多又是大家临摹下来的,那么它的价值确实很高,就等于同王羲之的真迹,所以现在看尽管说他不是王羲之本人写的这个东西,但是它也能拍出这么高的一个价格来,就是大家在这个文物价值的判断上已经是趋同,大家一致认可这样的一个价值。
主持人:对,所以刚才您说了,就坊间有一种流传,就是说真迹已经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里面,但是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乾隆皇帝和包括大书法家文征明都说啊,这个东西绝对是真迹,蒙教授,您怎么看?您的解读是什么?
蒙曼:所谓唐太宗带进坟墓里,这个是另外一个帖子《兰亭序》,《兰亭序》是确实是被唐太宗带进去的,那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王羲之的作品在唐朝就是最受推崇的,当然为什么在唐朝最受推崇,跟唐太宗本身对它的追捧分不开,唐太宗绝对是王迷,所以他一上台之后呢,就赶紧去收罗王羲之的作品,当时就是一字千金了,不是现在一字千金,当时就已经是一字千金了,那一字千金之后,他收了很多散的东西,但是只有《兰亭序》,被王羲之认为是自己的神品,他没有收到,没有收到很着急,那个作品到底是在哪呢,是在王羲之的七世孙一个和尚叫志勇那里,志勇去世之后呢,又给他自己的徒弟(便才),所以就在寺庙里收藏者,那唐太宗把便才找到宫里来跟他要这个帖子,便才不给他,不给他怎么办,唐太宗最后爱得没有办法,他去骗他,他派了一个叫做肖记的这么一个监察御史,扮成商人,然后弄了几个散帖,也是王羲之的作品,当时绝对是真迹,然后到人家寺里来跟人家和尚便才攀交情,然后攀了一阵子交情之后就说了,我爱好说法,咱们讲论讲论,拿出自己几个帖子来了,然后便才一看,说你这个不行,我有比你这个好的,什么好呢,《兰亭序》,《兰亭序》那当然这个肖记说,我不认为这个还有传世作品了,你肯定是假的。
主持人:激将。
蒙曼:一激将,他把它从房梁上拿下来了,拿下来两个人整天在这蘸,摩、把玩,然后讲论是真是假,总有一天他放松警惕,好,那这个肖记呢就偷偷地把这个东西卷跑了,卷回来给唐太宗,那当然这个和尚受骗这没有办法,是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好,后来唐太宗拿到这个作品之后,也是日日把玩到最后临终的时候还特别交代他儿子,就是后来唐高宗,说这个一定要随葬,那随葬的是《兰亭序》,但事实上在唐朝的时候,其他的帖子还都是存在的,比方说武则天的时候,又一次武则天改朝为周嘛,又一次要找王羲之的后来跟他要这些,王羲之的后来就说那该拿的唐太宗都已经拿走了,我们手里也没剩下多少了,就剩下一卷真迹,那另外我们全家,因为王羲之的后人也都是书法大家,我们这个和族还有其他书法作品可以献给皇帝,一共献了好像15卷,那武则天这个人就比唐太宗厚道多了,唐太宗是把人骗来,然后就再也不还了,武则天是拿来之后就请高手临摹,临摹之后把原本还还给人家王家了,其实这《平安帖》是不是就在武则天这个摹本之列,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说呢,他确实如果是唐朝的摹本的话,他唐朝又是一个书法艺术非常兴盛的时代,又有组织大家进行模仿,所以现在这种高估仿本,应该说也是极其极其难得的。
主持人:所以说每一件珍宝它的背后都有非常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洪琳:就像王羲之他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唐朝的时候有这么两个高品位的粉丝,对吧。
主持人:级别太高了。
洪琳:对,级别太高了,都是贵为帝王,但是唐太宗他是另外一种,他是比较自私的这种收藏,对吧,他对王羲之崇拜之极。
主持人:他是爱得不行了,实在没辙。
洪琳:爱得不行,我一定要带走,而这个武则天呢,相对就理性来讲,应该说无意之中也是为后代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今天拍出这么高的价格的这种应该说这个作品来的话,应该说和武则天那个时候的功劳,现在看有可能是有着直接的联系。
主持人:是,我们接下来看本年度排名第四高的叫清乾隆长颈葫芦瓶,我们再来看这件拍品?
主持人:蒙曼老师,还好编导没让我背那名,非常地长,但是网上去加这些溢美之词,包括它的属性的词也恰恰说明了,这件藏品,这件拍品它的珍贵的属性,您来给我们具体来解读一下?
蒙曼:葫芦瓶本来就很珍贵了,以后葫芦他在中国谐音是福禄嘛,福禄这是人们都追求的呀,另外福禄寿三星,它这里面缺一个寿,可是这个瓶子自己把它补上了,这上面写了这个寿字,而且是连延的这个寿字,所以福禄寿首先就在这个瓶上综合起来了,另外它这个葫芦本身还有什么意思呢,葫芦那个枝蔓很长,仔很多,所以它有瓜叠绵绵的意思。
主持人:是不是寓意多子多福。
蒙曼:多子多福,这又是一个很中国化的东西,所以这个瓶子本身,就是从它的象征意义上来讲,非常符合乾隆时期瓷器的特色,因为乾隆这个人其实挺迷信的,他是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有象征意义,所以这一个葫芦瓶,它能搞出无数多象征意义来,包括这个(蔓)字,不到头的这个(蔓)字,也是一个象征嘛,当然这个葫芦还有,它是吉啊,它是大吉大利那个吉字嘛。
主持人:也像吉字那个形状。
蒙曼:对对对,所以它这个寓意太多了,那这个当然是一个好作品。
另外呢,就像刚才这个小片里提到的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当时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工艺,就是所有的地方能琢彩的地方,绝对不会露出素的这个态色来,这个也是符合乾隆本人的审美情绪的,就是雍容华贵的这样一个气派,所以我想这个瓷瓶它代表了一种皇家风范和当时的艺术水准,以及中国人民的一种感情表达吧,这个理想表达,所以可能高价跟这个有关系。
主持人:我觉得更多的是乾隆本身是一个爱艺术,特别浪漫的一个帝王,和他的下令有关系,而且这个瓷瓶也是当年他下令景德镇的官窑特殊打造的,所以洪老师,您看这件拍品和我们最开头讲到的那个5.5亿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现在都拍出了这么高的价格,是不是未来会有一个趋势?
洪琳:对,其实应该说,之所以是这个清朝的时代,这个作品拍出这么高的价钱,可能也和历史原因有关系,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时候文物它未必都是说历史年代越久远它就越好,它还有一个本身自己内在的这种艺术价值,那么价值在这里面,而刚才蒙老师也强调了,比如说清朝的时候,由于乾隆自己本身的爱好,那么这个瓶子至少从这个策划创意上来讲,它该占的元素全占了,那本身它就是一个从草图应该说策划上是一个好作品,再一个就是明清时代,应该瓷瓶那种工艺来讲,它也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就历来积累来的,到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一个集大成者,到那个时候是最好的一个时期,那么再往后,比如进入到现代以后,由于现代工艺那种出现,那么本身使这种瓷瓶生产的工艺来讲的话,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在来讲,把他都研究透了以后,当你再反过去再生产这些东西,它已经没有那个价值,所以对明清来讲,基本上它意味着中国陶瓷这种瓶子的话,它的工艺就是顶峰,以后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所以说看似年代距离现在很近,不是很久远,那么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它的文物价值那么高,这也体现了应该说当下,那么比如说文物学家,对这个里面的一个审美,包括价值的一个判断的趋向。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