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创作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党庆节日,中央决定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这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油画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经过几个月的征集准备,画家们为这次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于是,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曾在苏州艺专、杭州艺专等地学习过,后又到西南、西北地区学习创作。他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画作多次得到徐悲鸿等众多著名画家的好评。他擅长革命题材创作、人物画的本领是行内知名的。1949年初北平解放,他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他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这幅作品,应该说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的艺术处理手法,按自己的理解去选择画面构图。
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并经常揣着这张画稿,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地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外,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里,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却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为了慎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