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艺术品拍卖亿元时代 拍卖法难阻假拍
0条评论 2011-01-19 09:18:18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孙继斌

 

“砥柱铭”风波

 

虽然嘉德的《平安帖》在秋拍中拔了头筹,但纵观全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保利春拍中成交的《砥柱铭》才是2010年的“冠军”。

 

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举行的春拍中,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

 

这一成交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纪录,也是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成交纪录。此前的最高纪录是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造的约2.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同样在北京保利以1.69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

 

这个最高成交纪录,不仅让全球对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刮目相看,更让保利公司名扬天下,风头盖过了一向是行业老大的嘉德。

 

在一片惊奇和喝彩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出现。有人怀疑这是一场局。换句话说,是假拍。当然也有人怀疑是拍“假”。因为对这幅书法作品的年代和真伪,学术界一直有争论。

 

“对一幅有争议的书法作品,买家竟敢出如此天价购得,让人产生一种自拍自买、同行勾结下的炒作拍卖之感。”业内人士潘彦伯如此写道。

 

8月初,北京一家报纸率先“发难”。报道中表示,有位业内资深人士曾向某媒体记者透露,他从可靠渠道获悉,《砥柱铭》拍卖可能是一场极其严密的局,3.9亿元的落槌价是虚的,实际成交价据称仅为8000万元。

 

检验交易真实与否的最核心证据应该是纳税额。而另有业内看法是———因为外界无法取得真实数据,特别是某一拍卖品的单项纳税额,所以很难确定哪件拍卖品存在做局或假拍。不过,明显偏低的纳税额从整体上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为了搞清真相,该报记者还去税务局、工商局进行了查询。文章说:“东城区地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保利春拍已经缴税,但纳税额属保密范围,无法对外公布。”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北京保利所缴税款为春拍活动的整体税款,并非每一件拍品的纳税明细。”他还表示,“从纳税绝对额来看,北京保利在东城区算不上纳税大户,但从行业细分看,保利在拍卖行业是首屈一指的。”

 

文章还写到,北京保利近几年的纳税数据,也与拍卖总成交额难以匹配。根据《国税总局关于加强和规范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拍卖品的不同,分三种方式征收,即:能提供原值的,以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基数,按20%税率缴纳;不能提供原值的拍卖品则按转让收入的3%计税,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海外回流文物则按转让收入的2%计税。以北京保利2005年至2008年拍卖总成交额为基数,即使按一般认为最普遍的3%的税率征税,应缴税款也比实际纳税额高出许多。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北京保利拍卖总成交额为8.19亿元,折算成落槌价为7.31亿元,其应缴税款在2000万元以上。而当年,其实际纳税额仅为311万元。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