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艺术节 为重庆市民打开艺术的窗口
0条评论 2011-01-25 13:12:47 来源:重庆晨报  

谈差距

 

差在艺术作品艺术人才

 

杨劲松(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主任、博导、教授):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与北京的“798”和宋庄艺术节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艺术学术的差距,而是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资源的差距。北京的“798”和宋庄艺术区,地处皇城根下,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形成气候,国际国内影响都很大。无论艺术人才资源,还是艺术作品资源,都是全国最富集的地方。

 

王小箭:早在两年前,我就有一种期待,提出组办艺术沙龙,创办文化大观园。现在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开始有点那种味道。和北京的两个艺术节相比,除了操作方式不一样,我认为办节的目的也不一样。北京更注重于把艺术作品炒红来卖,黄桷坪艺术节相对比较单纯,更多的是展出欣赏,相对于北京更加草根。我认为,只有重庆才能做到。这种感觉比较好。

 

杨卫:重庆地处西南,没有北京“798”和宋庄那样的气场,所以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短期内还不能发挥积聚效应,暂时还不能像北京那样聚集全国的人气,然后辐射全世界。但政府部门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创意产业的高度去思考“中国-黄桷坪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

 

谈亮点

 

川美晨报成为承办单位

 

邹跃进:这几年,凡是“中国-黄桷坪艺术区”的活动,每次我都参加了,但今年我很兴奋。我在承办单位的名单中看到了“四川美术学院”,开幕式也在川美的广场举行。这表明,川美成为艺术节的承办主体。黄桷坪艺术生态的形成,与川美70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如果市政府主办的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像去年那样没有“川美”的名份,那是非常尴尬的。

 

牧野:其实,川美的影响力并不是靠教育本身带来的,更重要的是靠社会环境的影响,靠的是开放的艺术思想和学术交流。川美从过去的封闭办学,走向了开放办学。坦克库就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还有川美的艺术家,走出校门在501、102等艺术基地创办艺术家工作室,这些都具有典范意义。

 

杨卫:这次开幕式上,川美副院长郝大鹏先生与九龙坡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据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确定每年共同举办黄桷坪新年艺术节”。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如果川美与黄桷坪艺术区相互借势,整合资源,黄桷坪艺术节成为重庆的文化品牌就更加有底气了。

 

王小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重庆晨报》也在承办单位名单之中。无论是“中国-黄桷坪艺术区”,还是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都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与推广。作为这座城市的主流媒体,《重庆晨报》介入其中,体现了本身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媒体责任。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