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艺术节 为重庆市民打开艺术的窗口
0条评论 2011-01-25 13:12:47 来源:重庆晨报  

论氛围

 

用嘉年华手段营造氛围

 

杨劲松:我感觉,除了开幕式,整个艺术节的氛围不够热烈,有些冷清。气场缺少鼓动和招引,参观者自然就少。

 

邹跃进:主办单位完全可以采用嘉年华的方式,烘托展区气场。黄桷坪艺术区不同于北京798艺术区,美术馆分布在川美、501和102艺术基地,还有“宜居重庆”城市空间设计作品展在长安当代美术馆,有着空旷广阔的街区,完全可以在展区外面搞一些大型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渲染节庆的氛围。

 

王小箭:既然是新年艺术节,完全可以把节庆的灯饰工程与艺术节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彩旗、装饰灯,这些装点街区的市政工具,又何尝不可以借光给艺术节呢?

 

谈定位

 

每年确定一个鲜明主题

 

杨卫:两届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从作品板块来说,学术目的都很明确,但主题不够集中。我记得北京宋庄艺术节第一年的主题就是“打开宋庄”,后来都是关于宋庄的主题。几届以后,人们就会寻找到一个地方在艺术史上的行进轨迹。建议重庆在举办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时,每年应该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然后按照这个主题去组织和营销。渐渐的,当这个艺术节的品牌效应产生后,它的行进轨迹就会被载入艺术史。

 

邹跃进:杨卫谈到的是艺术节的主题问题,我认为每年艺术节活动的艺术门类也应该相对集中。主办方和策展人,要认真地梳理出一些品牌来把它做深做透做出影响力。比如说,依托川美,把架上画这一板块精耕细作,使之成为中国最大、世界最大,那就有影响力了。不要北京作什么,我也做什么。与其同质化地东施效颦,不如选好发力点。寻求差异化繁荣。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