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实践的反思
0条评论 2011-03-08 11:29:00 来源:刘逸鸿的博客 作者:刘逸鸿

我对艺术批评的关注起源于很多年前我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返观研究,当我看到杜威关于教育的许多精彩见解后,我也发现了艺术教育和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艺术或教育中,有效的批评不是一种独立于知觉能力的行动。对精妙,复杂以及重要特质的感知,这种洞察能力是批评的第一必要条件。在艺术中,有见识的感知行为指的就是鉴赏。做一个鉴赏家,就是知道如何审视,洞察以及欣赏。通常,鉴赏又被定义为欣赏的艺术。鉴赏对于批评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对微妙的重要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批评就可能是表面的甚或空洞的。鉴赏和批评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鉴赏是欣赏的艺术,而批评是揭露的艺术。大家都很清楚,高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才可能发展出来,谈到鉴赏中经验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学历的高低,参观展览的频率和策划活动的数量,都不是表示一个人所达到的鉴赏水平的必要因素。我们要在“识别”和“感知”之间作出区分,杜威对此有意味深长的观点:认识是感知的夭折。这个观点怎么理解?可以这样说,观看所产生的“认识”仅仅是为了能看到足够的材料。以便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识别,这是“行为艺术”,这是“新表现绘画”,这是“玩世现实主义艺术”这是“多媒体艺术”等等标签就是在这种以“认识”为基础的分类法中诞生了,这种分类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最可笑的结果就是将“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风格甚至艺术门类来看待和使用,而非将之视为一种社会整体的多元化的具体随机的个体反思实践,这个作为门类和标签的“当代艺术”因而被很多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也没有理解力的利益图谋者所标榜和借用,由此制造了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诸多乱象。

 

感知中当然含有识别的成分,但是单纯基于识别的感知阻止了把本应属于某个具体作品的特点和性质归属于它。这种感知没有进行如下方式的感觉探究,即这个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何不同,它在整体环境和背景中具有什么特异之处?这样的基于个人经验感觉而非思维逻辑的感觉探究在当下的批评中是缺乏的。现在很多批评只是一种认识,而不是探究,它关注的是归类,甚至连归类都不关注,它只是一种无论是对艺术家和自己都没有实际意义的“软文”而已。

 

如果一个人观察艺术实践首先是为了识别而不是明了,他花在艺术领域的时间对发展个人的鉴赏力将很少有什么作用。为了发展鉴赏力,一个人必须具有感觉精细,变成人们行为的学生,集中注意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的热望。观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观察只是自我思考要从事的基本工作,而由观察到批评,进而由对批评的反思到自我批评,才是重要的工作,最终达到对自我与外界的生存系统和价值意义的最终明了。(这也是作为以画画为业而不是以批评为己任的我为什么把自己的博客起名为“中国当代艺术观察”的原因),艺术批评的发展,不仅需要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而且也需要对那些组成艺术领域结构方式的识别能力,就好像我们去研究一款游戏,首先就必须先要识别这个游戏的结构,而在作为游戏的艺术实践中,身体运动(无论是在行为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还是新媒体艺术中)呈现着自身感知和社会意义,也呈现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理论家和批评家最终的任务是把这游戏的规则概念化,这些规则给出了这项活动的结构并把这活动作为“艺术”来定义,这本身是一种“深描”的过程。

 

这个“深描”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主题和内容随时间和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意味着,艺术批评家不能苟安于对艺术问题的解决,或者苟安于一次性的“突破”,以及对于如何做和做什么的所有的自以为是的界定和描述,因为艺术批评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实践性的工作都是处于无常变化的开放式框架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要规避任何固化的概念化的和抽象化的问题描述和解决方式。 艺术批评要达到很好的“深描”效果,就必须要做到:第一,以一种集中,敏感,有意识的方式参与艺术现场和艺术事件中并对之进行观察;第二,去比较这类事件,讨论看到的事情并修正自己的感觉,整合并评价所看到的事情。这两个原则不仅在艺术批评中是必须的,即使在艺术创作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也是根本的,比如,艺术创作中“挪用”的处理手法和后现代的很多艺术观念都是建立在这两个深层的原则之上的。观察为描述和讨论提供了基础,经过一段经验积累,描述语言变得不再呆板而更深刻,且在抓住事件的关键点时,增加了文学性和诗意。当然,谈论观察到的艺术事件的关键点和意义,不仅需要对艺术品和艺术事件质量的敏感性,而且需要一套信念,理论和模式,这些东西合起来形成我们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基本判断,也就是“价值观”。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