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索尔:曾梵志的近祖
0条评论 2011-04-15 14:31:3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吴永强

\

 

恩索尔(James Ensor 1860-1949)创造了一种人人戴着假面的场景——拥挤、癫狂;热热闹闹之中,总是脱不开与冷漠的联系。可是,他的态度却是冷嘲热讽的。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眼前这个人间地狱的唾弃。那是含着苦味的笑,是黑色幽默的最早图画。

 

恩索尔生于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奥斯顿德,父亲是一个被放逐的英国人,母亲是佛兰德斯人的后裔。恩索尔于1877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1880年代初连续在布鲁塞尔和巴黎沙龙展出作品。从这时起,他的作品就带有恐怖和抑郁的气息。当他用嘲弄的主题和粗野的形式作画时,不仅沙龙,甚至连“第20”这样的前卫组织也认为他太过分了,拒绝展出他的作品。尽管如此,他却坚持了这种令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风格,一生中少有变化。

 

其实,在佛兰德斯传统中,恩索尔的艺术一点都不令人奇怪,假如我们还没有忘记博什、老彼得·勃吕盖尔的话,就可以捉摸到一条线索。恩索尔又是爱伦·坡(Edger Allan Poe)小说和波德莱尔诗歌的热心读者。他喜欢让自己被带点恐怖的神秘所吸引;同时他深知这些恐怖不过是一个幻想,他知道那后面的空虚;但他并不马上挑破,反而正正经经地向你转述着这些恐怖。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那独特的画面。例如,在《令人惊骇的面具》(1883)中,一个人带着面具悄悄推门进来,突然发现里面坐着一个同样戴了面具的人。双方都想吓一吓对方,结果倒是把自己吓了一跳。

 

恩索尔得到了一个绰号,叫做“面具画家”。从小,恩索尔就对面具这个东西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他的母亲和亲戚合伙开了一家礼品商店,货架上摆满了这种佛兰德斯狂欢节上的玩具。他以面具形象创作的最典型作品,要算《1889年基督进入布鲁塞尔》。这幅画是1888年画的,却安了一个来年的名字,表示他对一个肮脏世界的末日预言。画中,一个有佛兰德斯背景的狂欢节,挤满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大家戴着面具,簇拥着基督前行,你挤我我挤你,五颜六色,吹吹打打。可是,好像人人都心怀鬼胎。呆滞的群像与艳丽的色彩和急遽的线条,构成强烈反差,气氛显得既冰冷又躁热,简直令人羞愧。在这里,基督教主题成了一种反讽,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态度。在这个冷漠的狂欢节上,充斥着淫亵的欲望和感觉的迟钝,那正是人性压抑的现代征候。

 

恩索尔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油画、版画和素描。它们多数是对现代幽闭症的挖苦的表现。即使是表现“死亡”,也还是在反映一个不正常的活人的世界。

 

恩索尔的重要作品,还包括《面具围绕着艺术家的肖像》、《死亡之舞》、《骷髅为绞死者的尸体而战》等。这些画用胡乱跳跃的色彩、颠狂的线条、沸腾的人群和拥挤的场面,破坏了和谐。在追求形式自律性的浪潮中,恩索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他以对形式原则的有意践踏,出色地表现心中的幻像和黑色幽默的主题。画面的空间和色彩统统好像被地狱的幻想和冷嘲热讽的火焰所灼烧,正在熔化和变形。他的艺术正是以杂乱对应着杂乱,以颠狂对应着颠狂,以压抑对应着压抑,以大智若愚对应着真正的愚蠢,从而成为绝妙的表现主义画面,也成了20世纪幻想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最后成了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近祖(说远也不远,干脆评个近祖算了)。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