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不同馆参观的观众,其年龄、职业、兴趣、受教育程度、参观目的可能差距很大。并且,有些可能是第一次来,有些已经有多次参观的经历。因此,史密森尼博物馆的展览更求多层次、有主次、有针对性地传播。若一展览的主要受众群是孩童和家庭,那势必整个展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利于孩童对知识的认知、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以及亲子互动。展览的各项配套教育活动,也一定是生动活泼、不复杂、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而某一题材类展览面向的是所有公众,来参观的可能有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能是一般受众,并且后者所占比例更大,通常展览会采取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并存的展示方式。更受业内人士欢迎的、更复杂深入的内容,多储存在多媒体设备中。
其次,展览的流线有主有次,引导观众自由参观。一般展览流线根据展厅空间情况、展示内容、展示重点亮点的布局,并依托一定的导览标识系统规划形成。史密森尼年参观量排名前三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国家历史博物馆,展览体量都较大,展线也相对丰富。基本每个展厅都突破了单根展线的布局,至少有主、辅两条。在局部区域,主、辅展线还会交汇或支生新的细分展线。说实话,这样的规划对于我这样希冀将所有内容都尽收眼底的完美主义者而言,曾让我有过为难。但理智地分析,这其实恰恰是史密森尼展览策划设计人性化的表征。展线的并存或共存,可以选择你想了解的,选择你想体验的。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史密森尼和其下博物馆大部分地处美国首都华盛顿,当地游客众多。因此,如何兼顾可多次前来的本地或本国居民,以及可能唯有此次机会前来的外地或外国游客,多层次信息、多元展线相辅相成运用,不失为一个上策。
再者,博物馆网站功能强大,使用者无论是否是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者,都可尽享其系列服务。以史密森尼自身网站为例,2009年的访问量高达1.88亿人次,它下设12个门类,包括研究、会员、捐赠、商店、新闻发布等内容。而在“活动”一栏中,浏览者可直接输入活动名,亦可根据日历,查看每日史密森尼及其下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可谓一览无余,选择自由。而“参观”一栏,提供了诸如博物馆商店、博物馆餐饮、衣帽间等实用讯息,周到细致,让人倍感史密森尼的职业精神和温情。网站功能强大、使用率高,是史密森尼及其下博物馆的共同特点。例如:为参观后的观众提供“温故而知新”的平台,弥补其参观中的遗漏缺憾,还可助其了解更多展品展项的奥秘,分享参观者的体会等。博物馆不是圣殿,它们是我们大家的,将博物馆资源延伸至更广大的人群,并为公众所用,对他们有价值、对他们产生影响,无疑是史密森尼博物馆走在世界前列的一大原因。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