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与诞生于2007年5月的谷歌“街景技术”有关,它可以提供世界上许多街道不同位置的SD全景影像。而“街景”显示的图像是由一些经过特别改装的小推车来实景拍摄的。每辆小推车都装有9个360度全景定向相机,高度约2.5米,另外还配有全球定位仪和三台激光测距仪用来扫描车头前180度范围、50米内的物体。
在这一次的“Google Art Project”中,Google将“街景”服务的3D扫描技术延伸到了室内,把小推车推进了世界各大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将其清晰地复制下来,并展示给互联网上的参观者们。
这一切,源自于一个出生在印度的工程师对艺术的热爱。
Amit Sood是一名来自印度的工程师,他热爱艺术,但他生在印度,无法访问这些著名的博物馆,只能通过相关书籍了解它们。他很希望在印度的人,也能像欧洲人一样轻松地访问博物馆。有一天,他和他的其他几位同事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把博物馆搬到网络上!
用鼠标浏览博物馆的故事从那一刻开始。一开始只有4个人,Amit被指定为小组的组长,来引导这个项目的执行。“经理对我说,只要你把主要的工作在80%内的时间做好了,剩下的20%的时间你愿意干什么干什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时间来做这个项目。”Amit Sood告诉《星尚画报》。
Amit 小组的4个人成为了项目核心,尽管艺术项目目前已涉及9个国家11个城市、17家博物馆、17幅10亿像素的画像和486位艺术家,但团队却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团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团队,“团队人数不是固定的,在任何一个时间都不一样。其他的团队,像街景和Picasa团队,也会在不同阶段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与核心团队共同完成这项计划。”
从想法产生,到产品发布,Amit和他的团队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讨论,“这是第一次通过技术把17家博物馆统一在一起,我们也开了很多会,向工作伙伴解释整个项目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而比起开会讨论,在博物馆过夜要刺激多了,而且,他们睡过不止一个博物馆!因为在博物馆里面拍艺术作品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在博物馆里面过夜。“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博物馆,我们只能睡在地上过夜,因为时间太长。还有在纽约的博物馆里面,我自己也在那睡了一晚上。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设定的照相机后来被动过了,所以没有办法只能重新来一次,或者是找其他的解决办法。”Amit说起这些与世界名画“同床共枕”的经历,忍不住大笑。
项目发布后,Amit的家人和朋友都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虚拟博物馆之旅”,“因为我长在印度,在印度的生活中,大家不是说每天都和欧洲人一样,比如在伦敦可能周末就约朋友去博物馆了。所以家人和朋友看到有这样的项目都觉得非常高兴,而且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把这个项目搞成功了。”Amit这样告诉《星尚画报》。
而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副艺术作品,Amit表示很难取舍。“我个人也花了很多的时间研究这个项目,研究这些博物馆和艺术作品,所有的博物馆和艺术作品我都觉得非常的好,我也说不出哪个是我最喜欢的。”尽管如此,Amit还是表示出了自己的偏爱,“有一些艺术作品是我的确非常喜欢的,像纽约现代博物馆中老彼得 勃鲁盖尔的《收割者》,是我觉得特别美的一幅画。还有几副画也是我很喜欢的,梵高的《星空》,还有就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还有一幅画作是奥菲利的,叫做《女人, 请别哭泣》。”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