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接触到很多当代的艺术家,也接触了很多传统型的艺术家,我们所谓传统的艺术家就是中国水墨艺术家等等。您的画廊比较综合,这两方面同时都在做,您自己对这两类艺术家有什么感受呢?
贾廷峰:感受太深刻了!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现在我有了答案,两方面都有问题:传统艺术家应该向当代艺术家学习,当代艺术家要向传统艺术家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传统画家对传统的痴迷和热爱,值得肯定,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一些原因,很容易让传统画家变得自私狭隘、自以为是,没有一种开放的襟怀。我跟传统画家打交道那么多年,说心里话,大部分我都不愿打交道了,其作品不能打动我,其人格也无法打动我。这些人每天都算计着,我的画多少钱一平尺⋯⋯虽然中国画需要修心养性,需要不断地重复,但是这种重复是一种提炼之后的重复,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重复,是要求做到“温故而知新”。而现在这些艺术家被这个浮躁的社会完全拖下水了。
通过这三四年的观察,我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有几点很可贵:第一,他们很真诚、单纯,热爱生活,关注人生,敢于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对人性有批判有关怀,这一点很让人尊敬,这是传统画家很多人做不到的,当代艺术它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还有就是他们的视野比较宽,西方的也懂,本土的东西也懂,保持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关注社会、关注当下人的精神和生活,这个传统画家一定要学习。
当然我也发现当代画家的一些问题,他们的问题就是装“牛”,装“酷”,唬人、吓人。有的则以西方的艺术价值体系为标准,不断克隆,强硬嫁接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甚至哗众取宠,大玩噱头,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突出强调自己所谓的艺术个性。这些我很排斥。
记者:我也观察了一下,我感觉中国当代艺术有不少是在重复西方的东西。
贾廷峰:重复西方的东西,是取悦西方人的价值观,这是不可取的。我来798的目的,是要找一个本土的当代。在我看来本土的当代,我取名为“新当代”,就是一定要懂传统的当代,因为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应当要对祖宗的艺术非常了解,要不然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另外,西方的也要懂,别人好的东西完全可以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两者综合,再关注当下人的生活,有人文关怀才是好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是我要寻找的。所以我在798开画廊的目的是要干这个事。这种艺术家非常少,找起来很有难度,但是很有乐趣。因为我在这行做了那多年,对传统很了解,对当代我也比较熟悉,所以我感到自身肩负着一种责任。我的价值观不是西方体系的,我不会取悦西方人,我也不是单纯的在老祖宗那儿搞来搞去。
记者:这会很有意义。我感觉到中国画在走向当代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在我们中国画坛当中,目前有三大类,一是皮道坚等人的“当代水墨”,二是各类大展当中常见的新院体,还有衲子这类文人画。特别是文人画这一块,相对处在一种弱势。
贾廷峰:您来的很是时候。衲子这个展览,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姿态。我跟衲子先生相识多年,此前他没有答应过任何人做个展,他一直淡泊名利,再多的诱惑对他都没用。我在798这个当代艺术区搞一个比较经典的文人画展,这就是我的一种姿态,非常有意义。开幕式当天我请古琴大师李祥霆来做现场演奏,让中国的古琴和中国的水墨产生一种碰撞,再加上由“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来当策展人,在“太和艺术空间”举办,我认为影响是深远的。借此展览我想传达一个信号,不管什么类型的艺术,什么体系的,多元的,最重要的是品质要好,作品要能打动人,给人一种精神震撼,一种愉悦或一种思考,能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做这个事业的真正目的。艺术家是这样,我们也是如此。
现在中国社会那么浮华,人心那么浮躁,在这个物欲膨胀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着精神缺失的问题。难道衲子使人安静的艺术不值得推广吗?现在给人安静的力量太少了,使人安静的艺术作品也太少了,在我眼里,真正的“当代艺术作品”放在那里自然就能感动人。
记者:我们对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需要欣赏者有相当的文化修养,才能为此而感动,一般人不懂欣赏它,也难以感动。就是说您作为展出者要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修养才能看中它,感动了才会引进它,推向市场的时候让观众感动,受众的来源也是关键。反过来说,您的藏家也很重要,他要买一幅作品一定要读懂它,所以藏家的培养也很重要。
贾廷峰:这个我不担心,很多人跟着我做收藏很多年了,慢慢地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练就了一双慧眼,也有很多高手了。现在还需要做好的事是传播,现在什么都是市场经济,对传播优秀的艺术品非常不利。
记者:在藏家方面,我觉得中国画的收藏,或者是中国当代的藏家,真正从美术史角度的收藏的比较少。
贾廷峰:中国不缺乏暴发户,有钱人多的是,但是缺少贵族,这是我比较担忧的一点。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停下你匆匆的脚步,认真看画》,中国一百多年真是千疮百孔,关注高品质东西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情形很糟糕。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