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利用率不足两成
地处中国的首都,北京高校博物馆在全国享有许多“独一无二”: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目前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达几大类上万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中国北方地区惟一展示台湾高山族文物的博物馆;
北京航空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博物馆,这里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
……
据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校博物馆大多从标本室发展而来,最初是为教学服务,汇聚了众多行业顶尖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业内最有价值的文物,尤其是考古文物大多在高校里。
坐拥丰富藏品,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高校博物馆在社会上略有名气,剩下的大多数“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不为公众所了解,甚至连本校学生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因宣传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博物馆失去了许多展示和传播知识的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博物馆参观人数寥寥,利用率不足两成。一位业内人士形容说:“高校博物馆更像是藏宝阁和文物库房。”
就北京而言,近年来,高校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是位于北航校内的北京航空馆,每年约5万人次,最少的仅千人左右,而且包括本校生在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藏品,但新藏品征集却不够。藏品研究是高校博物馆的特长,但社会功能薄弱。
他认为,高校博物馆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困境:有名气的日子也不好过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算是高校博物馆中的“知名大馆”,陈列着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等时段反映中华文明史的各种考古标本,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到商代的青铜兵器,再到各时期的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等,每件文物都有说明牌,标明了文物的学名和出土年代。
来自河北的小林觉得,比起故宫、首都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这些社会博物馆,这儿规模虽小却清静,藏品也不少。但参观时没有讲解员,了解不到更多内容,多少让他有点遗憾。
“请讲解员要提前2天预约,老师会安排学生来担任,每次收费100元。”对他的要求,一名保安这样解释。
北大这家博物馆除了春节,全年对外免费开放,一年能接待几万人。在北京,这种有一定知名度,也有些人气的高校博物馆有几家,如北京航空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等,但为数不多。
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博物馆建设,使其得到发展。如地大(北京)博物馆还获得教育部1000万元修复专项拨款和学校近400万元配套资金,使去年落成的新馆面积扩至三层楼近1400平方米。
然而一些主持管理博物馆的校方人士坦言,人气和知名度表明人们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求知需要,高校博物馆在自身发展中实际上面临不少制约。
仍以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为例,目前数万多件藏品中,大多来自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考古发掘,近年新增馆藏数量不多,花钱收购的高端藏品更少。这种状况与北大考古学系在中国考古界中的地位不相称。除此,博物馆展厅和库房面积已经十多年没有扩展,场地限制很难使考古成果得到充分展示。
由于普遍缺乏经费,博物馆无力增加更多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都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兼职,“哪里配备得起专职讲解员呢?”
宋向光认为,很多学校对博物馆的定位存在偏颇。一些高校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忽略了它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它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的窗口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这也是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