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博物馆夹缝中生存 展品陈旧成瓶颈
0条评论 2014-07-11 09:22:1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陶达嫔

\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年广州文化蓝皮书,对广州民俗博物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剖析。报告认为,定位不清、交通不便、展示手法陈旧等是广州现有民俗博物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状四个馆各具特色但文物陈展模式单一

民俗博物馆是以展现民众传统时期和现代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广州4个民俗博物馆多依托历史建筑而建。

西关民俗馆坐落于荔湾区西关大屋建筑群中,主体展区由一间典型西关大屋改建而成。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位于白云区均禾墟历史街区内,以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大押为依托建立。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是由街道主办的民俗馆,位于珠江边,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展示广州水上居民的历史文化。

记者采访发现,上述民俗博物馆多数都是以展示古物配以解释说明,除此外并无另外的呈现方式,因此,个别民俗博物馆日常参观者寥寥,吸引力不大。

西关民俗馆的在下午5时已经准时关门。记者电话联系到一名管理人员,他介绍,民俗馆就是“独沽一味”——展示西关建筑风貌,里面可以看到旧时的偏厅、冷巷、花罩、天井,甚至还有少爷房和小姐的房的家具。“西关小姐的闺房摆设精致、文雅,床的雕工异常精湛,充分体现了小姐们舒适的生活和高雅的品味。”不过,除了观赏建筑和家具外,这里并无其他元素,甚至连文字说明有时亦欠奉。

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只有200平方米大小,管理人谢棣英介绍,能在滨江这样寸金寸土之地争取到一块地方展示滨江民俗文化实属不易。平时这里会举办一些“咸水歌”文化讲座,或让居民为水上人家节目排练。她说,这里由于靠近居委会的文化室,偶尔也有居民入内休闲,人数不多。参观者主要为两类:一为水上居民的后人,二为历史文化研究者。

瓶颈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

报告指,一般而言,一个市仅有一个代表性的民俗博物馆,但广州有4个,资源较分散,且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

其中,2010年挂牌、规模最大的广州民俗博物馆,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遭遇瓶颈,甚至沦为“鸡肋”。

根据报告调研介绍,从广州市内到该馆,开车要经过广清高速。如果乘坐公共交通的话,需要多次转车,耗时两小时以上。以参观三小时计算,从广州市内去市馆需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另外,博物馆内没有餐饮及休息场所,博物馆外也比较荒凉,近处没有可供休息、餐饮的地方。

分析认为,参观博物馆是当代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游客愿意几经周转花费一整天时间去博物馆的可能性很低。

营运多靠政府投入未能成功产业化

“国内外很多成功的博物馆,如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不仅有多媒体展示,而且开辟供游客体验展品的专区,让游客不仅看得到,而且摸得到、用的到这些文物。”

报告指出,现在广州所有民俗博物馆中的展示手段还和十几年前一样,只是将文物展出,甚至连与之配合的文字说明都十分简单,甚至没有,价值没有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被充分阐释,这样的展出很难引起游客的兴趣。“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游客在消费时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体验。”

分析还指出,现在广州市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入,博物馆的管理比较松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仅把博物馆当作文化事业,忽视了其可以产业化的特点。如,市馆中灰塑展览比较丰富,但是仅作为展品,而没有进行产业化开发,所以基本只能束之高阁。类似的雕塑产品(泥塑)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经过包装可以卖至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产生相当的经济价值。

四个挂牌的民俗类博物馆

1

广州民俗博物馆

主要内容:由大宗祠改建,开发规模和力度均为四者之首。分为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民俗馆、环湖展示区三大板块。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比陈家祠还要早27年。

地理位置:要先乘车到花都新华镇,然后再转去三华村,耗时两小时以上。

2

西关民俗馆

主要内容:展示西关建筑风貌。

地理位置:位于荔湾逢源北街,靠近荔枝湾旅游区,到访在4者中相对比较方便。

3

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

主要内容:介绍广州典当行业的文化历史以及均和墟的沿革。

地理位置:位于白云区的新石路(靠近机场高速段),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嘉禾望岗还有大段路程。

4

滨江水上居民民俗博物馆

主要内容:“咸水歌”文化活动图文展示。

地理位置:位于海珠区怡和路,不熟悉路的司机根本找不到这条小路。民俗馆隐身于社区居委会的楼上、图书阅览室的隔壁,倘若不留心门前的招牌,很容易错过。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