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专家该不该被追责
0条评论 2011-09-14 09:27:48 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背景

 

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为首的5位“权威鉴定专家”为假文物“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致使银行损失5.4亿元。这套“金缕玉衣”竟是几位专家隔着玻璃外罩完成鉴定的,根本没有与其近距离接触。

 

近年来,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频出。然而,伴随着这股艺术品收藏热潮的,却是层出不穷的“假古董、假文物”丑闻不断上演,文物等艺术品鉴定市场正在遭遇一波严重的“信任危机”。

 

有酬鉴定 让真专家鉴出假文物

 

近日,一起银行骗贷案牵出的文物鉴定黑幕引发了公众对文物造假、虚假鉴定等问题的声讨。牵涉其中的几位“权威专家”也被推向风口浪尖,公众对其为了私利而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深恶痛绝。

 

事情缘由是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为首的5位“权威鉴定专家”为一件假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致使银行损失5.4亿元。据悉,当时5位专家均获得酬谢。

 

相比为了骗取鉴定费的假专家,那些在收藏市场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专家所做出的假评估危害更大。特别是随着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理财产品等纷纷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乱象无疑将威胁到金融安全,除了骗贷之外,对于金融化的艺术品进行虚假鉴定,使每一位投资者都面临投资风险。

 

免责条款 让拍得赝品难维权

 

导致假鉴定泛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这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

 

这一免责条款,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可以对一件作品自由发挥,对拍品瑕疵却不承担担保责任。甚至利用瑕疵不担保的免责条款,将赝品利用假拍的形式,反复拍卖,把价格抬上去。一个“假拍”,一个“拍假”,已经成为拍卖市场中两个毒瘤。

 

这种欺诈行为反映出某些经营者目光短浅,为了一丝眼前利益,不惜透支未来。作为专业人士,专家掌握了为消费者把关的技能,本应好好为消费者服务,但个别人却昧着良心助纣为虐。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