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关于空间的作品
3
据说,劳申伯格从抽象画凤转为打破生活和艺术界限的过程,是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他1951年认识凯奇,两人关系很好,凯奇从东方禅意的角度影响劳申伯格:“判断是无意义的,因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实,艺术也不应该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劳申伯格于1951年创作了名为“White Paintings”的作品,作品里面什幺都没有——一幅完全空白的画作,上面唯一的图像就是观赏者的影子。
波普艺术的诞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青年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兴盛有密切不可风格的联系。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理性西方哲学在新一代反叛青年和摇滚乐中彻底得到颠覆。从纯艺术到音乐,从文学到电影,新鲜的观念占据了整个六十年代,也为今天艺术和音乐的新秩序奠定了基础。当时约翰-凯奇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创造意想不到的音效,因此产生了声音艺术。和在音乐上的尝试一样,劳申伯格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很快这种努力就变成了艺术的新潮流。
《驳船》的影响
劳申伯格当年在中国美术馆展示了巨大的全景式作品《驳船》。作品创作于1962年到1963年,宽九米八,高两米,他运用拼贴技术、丝网印,把大众图像和他的混合作品中的 各种物品放进这幅作品,从而把两维平面绘画和三维雕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美国式艺术形式,这里有太空世界的漫游,也有繁华都市的交通枢纽,运动和变化成为作品的主旨。这部作品在中国引起了深远影响。
4
波普艺术 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称为“波普艺术”。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
波普艺术家首先提出了都市文化的概念,将普通大众和消费文化放到艺术面前,彻底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为精英服务,高高在上,只能在艺术界获得认同的状况。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和安迪-沃霍尔等人就是用低廉、普及、可复制等现代概念,把现代的都市生活带进了美术馆和画廊。
1962年在悉尼-贾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展是波普艺术的一次集体亮相。它将这一潮流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欧洲艺术家)。很快,波普艺术席卷了全球,因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商业文化就开始席卷世界各地,物质消费、摇滚乐、设计、时装很快都成为全球的消费流行文化。
因此,波普艺术又可以被称为“工业”艺术和“消费艺术”。被称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对美国、英国的波普艺术席卷全球,曾这样说过:“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5
回到劳申伯格的个人作品,他的作品相对他人,还是多了一层抽象主义的背景,由此暗含着隐喻。如他在1970年创作的《信号》,是利用丝网漏印术,把时事新闻图片中最重大的事件的照片,剪贴、翻拍并重迭地印在一个画面上,构成极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时代“信号”。上面有越南战争、暗杀名人事件、肯尼迪施政演说、太空飞行、月球登陆、摇摆舞……他还运用电视和录像技术。把每天接触到的东西,几乎无选择地转移到画面上。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是没有废物的,无论是鸟的标本,还是汽车废轮胎,都会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角色”。
一直居住在纽约的劳申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对纽约艺术革命有着极端深远的影响。他不但为波普艺术的生根奠定了基础,对于艺术概念进行延伸与颠覆,也成为反叛的年轻艺术家新的精神导师。
这位大师于82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这样回顾,他打破了绘画和雕塑、绘画和摄影、摄影和版画复制、雕塑和摄影、雕塑和舞蹈、雕塑和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和行为艺术之间的界限——事实上,他完全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他的一生是画家、摄影师、版画家、舞蹈指导、行为艺术表演者、布景师、甚至是作曲家。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家的定义和理解。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