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
自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相关新闻发布后,被誉为是美术报艺术节重中之重的“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成了焦点。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是独立单元展制,一些艺术家可能因为得不到策展人推荐而无缘参加本次盛会,而只有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是可以自由报名的,所以,该单元名额的争夺从“游戏规则”的出台就开始了。以下为美术报艺术节总策划人谢海就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答疑。
问:“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作为美术报艺术节的核心项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答:“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名部分,二是推荐部分,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是总的名称。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是想通过艺术机构、策展人、批评家的举荐,利用包括我们美术报在内的强势媒体的公信力,发现更多的艺术家。但在和一些机构的沟通后我们又发现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没有机构代理,他们自己创作,自己经营自己的作品,于是,我们就把这个项目拆成了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最简单的概念是提名部分是符合条件的艺术家自由报名,通过筛选,产生最终参展名单;推荐部分是通过艺术机构和策展人、批评家推荐,通过验证,直接入选。
问:这个展览目的和意义何在?
答:在经济大潮中,被艺术机构签约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签约艺术家”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地域、金钱、经验、经理人和操盘手有关,也和心态、大环境有关,他们到底有多少问题?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失败的关键在何处?都是我们这个展览试图解答的。
年轻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的希望,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所蕴藏的商业价格在模棱两可之际,除了资本的介入必然还应有媒体的关注。美术报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青年艺术家”栏目,后来还不定期推出“80后艺术家”等培育新生力量的专题,让很多艺术家展示了其实力,我们在艺术节之中之所以设立这样的单元就是秉承了我们美术报办报的文脉,希望见证了年轻艺术家的成长。
问:既然提名和推荐的性质和参与方法不同,请分别介绍一下吧!
答:美术报编辑部将与部分艺术基金、艺术机构共同发起的“新锐艺术家成长”计划,我们计划在每年美术报艺术节期间都将推出新锐艺术家提名展。 “新锐艺术家成长”是一个旨在发掘未知创作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其作品机会而专门设立的孵化项目。“新锐艺术家成长”计划中的艺术家由国内知名策展人、评论家和资深媒体人提名,由美术报编辑部与部分艺术基金、艺术机构组成艺术委员会认可,产生最后名单。
我们采纳一些机构和经理人的意见,此次艺术节该单元提名只对年龄有刚性要求,即油画、雕塑、版画的作者35周岁以下,中国画40周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不限性别、学历和地域,美术报将和国内一些艺术媒体互动向艺术界、收藏界和艺术机构推荐这些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和出版、宣传机会。
问:推荐部分呢?
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一批正值艺术创作高峰期的艺术家正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该部分将由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组成推荐委员会,对50岁以下的艺术家(不限画种,含影像、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不管是否由艺术机构代理、还是默默无闻或是已经在艺术市场中表现不俗的艺术家,都可以由两家以上艺术机构或两名以上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基金经理人、艺术机构总裁、拍卖公司CEO直接推举,由此,便于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也为艺术家作品的定位与投资提供有效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推荐部分不接纳个人报名。
问:推荐部分好像比提名部分容易。
答:表面上是容易,其实不然。提名部分是由投稿、评选、公示、入围几个环节组成的,推荐部分感觉上是由批评家、策展人等个人说了算,但谁敢或者谁愿意冒着“千夫所指”的骂名推荐那些不入流的艺术家呢?更可怕的是,艺术节期间,我们将举办“全国艺术机构高峰论坛”,全国各大艺术机构的代表都将云集东莞,谁玩猫腻,谁动手脚,一眼便知。
【相关资讯】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