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节泓:书信间的艺术实践——当代艺术策展方式的新尝试
0条评论 2011-10-18 10:15:0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姜老师:这个是我在长期的思考中总结出来的,我所说的这个“关系”与艺术家们的不同——像邱志杰提的更多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关系;向京和我探讨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艺术家和批评家、策展人之间的关系;张恩利探讨的是他自己跟工作空间画室的关系等等,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我觉得一个好的展览、好的方案,并不是任何作品都能进来的,这并不是说它比较封闭,只是开放的方向和方式不一样。大家都可以来,大家不是来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太狭隘、太简单了一些。所以我觉得“关系”更加像是一个探讨的平台,它是一个体系。“关系”这个词就是生活本身,只不过在这个平台上谈论这个问题及出现了什么样的作品而已。

 

99艺术网:我们知道“关系”对应中国当代艺术,相对于像以前的政治波普、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这些他们也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您这个是不是也是像他们一样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

 

姜老师:不是,概念的提出是批评家和理论家的事,作为一个策展人提出不合适。可能在国内策展人、批评家、理论家、美术史学家都是差不多的一批人,分的并不是太清楚。我个人则认为他们之间应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举一个例子,比如有很多艺术家朋友,在做展览时想让我写文章,如果展览是我自己策划的可以,若是想拿着文章撑门面、捧场这就不行了——我是策展人,不是批评家、理论家,这是他们的工作。我的理解是策展人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是如何跟艺术家一起来推动艺术作品的生产;而不是总结艺术作品,总结艺术作品是批评家的事。

 

99艺术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国外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史家之间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彼此都不能越到对方的领域;而在国内,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比较不规范,批评家可以做策展人的事,策展人也可以做批评家的事?

 

姜老师:并不是那么的绝对,其实西方也有批评家做策展人的情况。只是我觉得,比如你讲到新生代、玩世,栗老师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让人尊敬,是很有眼光的。但对我而言作为策展人的工作不是总结归纳,而是跟艺术家一起经历创作和开拓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觉着我不能睡错床,我不能睡到艺术家的床上,也不能睡到批评家的床上,我是策展人。


 
99艺术网:为何您选择了这些艺术家,而没有选择别的艺术家?这12位艺术家能代表中国目前的当代艺术吗?

 

姜老师:这次展览对艺术家的选择不止这12位,只是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不是非常合适,有些艺术家则因为个人原因没法参加。比如说张晓刚因为生病,就没有来成,本来他是要参加的,因为他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像《大家庭》。张晓刚很认真,还说要参展一定要做新作品。

 

99艺术网:您经常关注的艺术问题是什么?

 

姜老师:我觉得是“艺术”究竟能为我的生活带来什么,能改变我们什么,我所指的“改变”是如何让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生命,这是艺术最迷人的地方。

 

99艺术网:对架上、雕塑、摄影、装置等等各种艺术形式,您是怎么判断它们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情况的?

 

姜老师:我不是太赞成给艺术过度的分类,比如说雕塑、装置、影像等等。每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没必要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和语言。只是一些特别的作品可能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一定的工具才能表达,比如说你吃花生米,喝一点二锅头必须要用筷子,用刀叉不对,在这里工具很重要。

 

99艺术网:这个展览结束之后,您还有计划继续延续这一主题主题策划展览么?

 

姜老师:这个主题会暂告一个段落。我明年会策划广州三年展的主题馆,主题已经定了,艺术家的初步名单也拟好,最终的名单会在年底出来,题目叫做“见所未见”。

 

99艺术网:谢谢姜老师。

 


【编辑:陈耀杰】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