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蔚:玻璃艺术的跨越
0条评论 2011-11-04 10:57: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黄培庆

庄小蔚:玻璃艺术的跨越

 国际博协大会分组学术会议代表

 

2010年年末,假借申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落幕之后、广受专家赞誉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之前,笔者专访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庄小蔚,话题自然也从“博物馆”这个字眼开始,庄小蔚教授以其国际化的视角和独到的思辨,揭示了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一个亮丽侧面,也部分还原了他十来年艰辛探索的心迹和积淀。

 

“我有一个梦想”

 

一个国内领衔的玻璃艺术家,怎么会与博物馆沾边,而且成为有“博物馆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重要的项目协调人?这是笔者采访前最想了解的问题,庄小蔚教授的解答使我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

 

“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快要成真了,这就是建一个玻璃博物馆”,庄小蔚如此坦言他与玻璃博物馆十多年不解的情结。

 

早在1998年,庄小蔚由上海大学公派赴英留学,在Wolverhampton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攻读硕士学位,在英伦大地许多著名的学府,都留下了他前往考察的足迹。庄小蔚告诉笔者,他在英国除了学业,最感兴趣、最关心的事有三件:一是完整地学习英国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并将其带回国内;二是考察有关玻璃艺术产学研方面的“产业链”,最后一件是考察博物馆,建设一个专业博物馆是学科建设的最高荣誉。这三件事,都是受之于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的嘱咐。

 

庄小蔚说,留学时他访问了英国几十所大学,特别是多次访问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他发现,凡是世界顶尖的学校、顶尖的专业,必定有两个重大标志,一是具备一本顶尖的专业刊物,另一就是拥有一个专业博物馆,这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尺”,为西方学界广泛认同。“所以,我在2000年就有一个想法,回国后要创建一个博物馆。做一本国际顶尖的杂志 (Top Magazine)是不可能的,因为顶尖杂志是指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一本杂志,这是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完成的。但是做一个玻璃科学与玻璃艺术相结合、非常有特点的博物馆似乎有可能。回国后,我内心的热情一直没有消失过,又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有一个硬指标,是每20万人要拥有一个博物馆,上海在2005年提出要建100个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机遇来临,于是上海大学与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玻璃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周哲伟校长和方明伦终身教授的支持,上海轻工玻璃公司董事长张琳和上海大学对建设玻璃博物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致力于在玻璃文明领域的贡献,构筑具有国际水平的玻璃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却是好事多磨,开馆之日一拖再拖,原因是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原有的规划只能一改再改,“要造就造世界一流,既然有新的、好的想法,那就必须作改变。悉尼歌剧院造了17年,由于技术和资金原因,停顿三次,历经澳大利亚四届政府接力,最终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歌剧院;《阿凡达》这个电影也是如此,投资不断追加,最终耗资6.5亿美元,投资方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几乎被它拖垮,但最终成了世界顶尖的3D影片。上海玻璃博物馆也是这样,投资一再增加。不过我可以保证,建成以后,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达到国际水平的博物馆”。

 

在国际博协大会上,庄小蔚教授在题为《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故事》的演讲中,如此描述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不追求经典意义上的‘完整的历史’。事实上,它取材的范围只限于玻璃历史中的一部分,但是它讲述的内容是充满挑战和令人神往的:从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到中世纪的玻璃镶嵌窗户,从中国古玻璃到现代玻璃雕塑。”

 

凭借奥妙无穷、奇异瑰丽的玻璃世界,也许,上海玻璃博物馆带给人们的远不止是惊艳。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