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
先驱的跨越
十载耕耘,几多跨越,应该讲,2000年前后学成归国的一批英才,除了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学子,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的,地域分布一南一北,他们是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先驱和见证人,而庄小蔚教授的贡献,对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按笔者的理解,这种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大力引进玻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系统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玻璃技术的产业体系建设;再比如推行玻璃工作室的教育模式,在玻璃艺术和玻璃艺术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庄教授告诉笔者,在英留学时他就意识到,玻璃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艺术理念,离不开技术和产业的支撑,这两方面在国内也是特别匮乏。因此,他在学习中尤其注重将英国玻璃艺术和技术的完整体系学到手并带回国内,其中包括玻璃的配方、机器设备的研制以及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等,这一方面,他的导师Andrew Brewerton和Keith Cummings教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回国后他参考英国的标准,在上海复制了好几个玻璃制作工厂,其中有原料厂、铸造厂和加工厂,形成了与玻璃艺术学科匹配的相对完整的玻璃艺术产业链,为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前来考察的美国Corning博物馆前馆长Susanne K.Frantz就是从中国玻璃制作技术的成熟,看出了中国玻璃艺术的曙光。
庄小蔚教授的玻璃工作室,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先锋实验的载体,在这里的种种前卫的实验,得到了汪大伟常务院长的全力支持。庄小蔚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致力于通过这样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去经历跨文化的交流,去实验自由的创作理念,展示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庄小蔚告诉笔者,工作室迄今已有1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分别在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11所大学担任教学骨干。作为玻璃学科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工作室参加了国内各地及大阪、伦敦、芝加哥等地的各种重要展览活动38项,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所有事情的出现,看似偶然,但一定在前面有所准备,一定有一个触发机制,所以是必然的”,在庄小蔚眼中,也许上海博物馆的开馆是两个条件都具备后的“必然”,水到渠成,也是庄小蔚的艺术生涯、中国玻璃艺术事业的一个重要跨越和节点。庄小蔚认为他目前所从事的一切,也是在为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做着力所能及的准备,“终有一天我们会进入世界玻璃艺术的第一梯队,而且这一天已经不远,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一旦你走在前面了,不是你跟着别人而是别人看着你,你该怎么办?所以,我现在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观念的突破比技术的掌握要困难得多,需要积累时间、积蓄力量,需要我们付出更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玻璃艺术应该在世界玻璃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它应该有的位置,在文化意义上为促进各个文明和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欣赏、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有所奉献。作为中国第一代玻璃艺术家和教授,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现在,我对有些问题还有迷茫,自身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充实,但我会加倍用心,再给我几年时间,关键时刻我会有所作为,去实现新的跨越”,采访最后,庄小蔚教授作了如此表述。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