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秋拍截面剖析(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1-12-29 10:16:17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刚罡

 

赵无极作品仍保持强劲势头?

 

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为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创造了个人作品拍卖的最新纪录,其中油画《10.1.68》经过不少于7位亚洲买家的激烈竞逐后,最终以6898万港元成交。他的其他画作也备受青睐,《女斗牛士》等6幅作品的成交价由2978万港元至602万港元不等,均排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最高成交单品的前12位,而且都被亚洲买家购得。再联想近日798艺术区的索卡艺术中心近日遭身着雨衣的窃贼光顾,留下5幅假作后,唯独盗走价值400万元的、赵无极作于1971年的《25.11.71》,以及收藏家郭庆祥对赵无极油画的推崇,大致可以推想赵无极的作品在今年秋拍中仍然会保持强劲的势头。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艺术市场中一些深具独特东方美学特色及历史价值的作品,在成为西方及亚洲区国家级美术馆的收藏之后,也将成为中国艺术收藏家的收藏依归及目标。

 

赵无极回溯了中国唐宋山水画的美学与人文精神,并融会西方艺术中色彩与明暗光影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独特崭新的绘画语言,可说在中西美学融合的探索进程上,具体实现了从林风眠等以来整整两代艺术先进的探索和追求。这也正是程抱一在《论赵无极》中所说的:“由于赵无极的作品,倒似完结了一份悠久的期待,可以说中国绘画就在这份期待里面守候了超过一个世纪。一种真正的共生艺术,终于首次自我实现了,空前地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香港佳士得将在秋拍中呈献赵无极一系列重要的早期代表作,包含上世纪50年代克利时期“自然风景”、50年代中期的“甲骨文系列”与60年代中期的“抽象山水”。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赵无极首次跃登国际舞台,保罗·克利绘画中强烈的东方特质引起了他的共鸣,自此中国传统线语言的承续与发展,成为赵无极数十年来创作的重要主轴。此时期作品如1951年的《无题》,以线条与空间解构风景,油彩质地稀薄,穿透性高的色层呈现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不仅营造了雾气氤氲的空间感与景深,更呈现出诗意而静谧的空灵境界。1954年的《火鸟》则在薄涂的灰褐色调间,以墨黑与赤红线条暗示着凤凰为“火之精”,线条的连续与顿挫勾勒出动态,艺术家回归点、线、面的基础组构,形塑出火鸟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形象。赵无极描述1954年间自己正处于“一个很艰难、苦闷的转弯处”,在此他或许以《火鸟》自况,期待自己在创作上的突破。

 

赵无极曾回忆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创作历程:“在这个时期,我的绘画变得难以辨识,静物和花卉已经不存在。我希望朝着一种难以解读的想象书写文字发展。”赵无极上溯至文字的起源,回到书画同源的开端。《风筝和鸟》大胆地使用朱红色为主色,上方的暗褐色调似乎带有青铜器的金属色泽与凹凸刻痕,中央薄涂干擦的白色油彩如同瞬时闪现的光源,朦胧的色层相互重叠,笔画或断或续的甲骨文因而在空间中产生一种宛如漂浮的动态。赵无极运用汉字本身的结构美感,以笔划、结体、字形的封闭与开放为考虑,在运笔的疾徐轻重和点线的疏密粗细中,形成特有的节奏和跌宕韵律传达情感。1956年的《解构》则在甲骨文的符号书写中,纳入了传统山水画的多重视点。赵无极在构图上加强了文字线条的比重,油彩或浓稠或稀薄的质感宛如墨迹的浓淡干湿,弯曲转折的线条在冷暖色调间自在游走,《解构》因而由内在本质至外在形式展现了深刻的东方底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对赵无极来说,不论是生活上或是创作方面,都是变化强烈而频繁的时期,促使他将无处宣泄的情绪投入创作之中。《22.7.64》前景在黄、白、黑色交错的细腻线条与粗犷笔触映衬下,旷远的背景引导观众进入更加深邃、超然物象的境界,拓展了空间的无限可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赵无极便不断地在东方传统美学的延续与发展上寻求突破,由外在空间组构至创作内在核心的转化,《22.7.64》不仅揭示了他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创作出发点的差异,更在本质上回归了唐宋山水绘画美学的人文精神。《21.10.66》则用少见的圆形画布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在线条的交错动态中暗示了道家哲学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近年来,新一代的艺术家正逐渐进入艺术舞台的中心,他们有着与前一代艺术家截然不同的经验和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视点。他们正受到市场主流力量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一批艺术家。由近几年的拍卖形势可以看到,有几家拍卖公司在持续不断地推动这一新的市场潮流,推出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多藏家的支持与肯定。

 

年轻艺术家助推市场

 

近年来,1975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正逐渐进入艺术舞台的中心,他们有着与前一代艺术家截然不同的经验和企图,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们正受到市场主流力量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一批艺术家。由近几年的拍卖形势可以看到,有几家拍卖公司在持续不断地推动这一新的市场潮流,推出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多藏家的支持与肯定。

 

翰海秋拍推出了一批广受藏家瞩目的年轻艺术家的精品,其中既包括欧阳春、宋琨、屠宏涛、李继开、熊宇等广受欢迎的艺术家作品,也包括一些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但非常有前景的艺术家作品。韦嘉的《美丽与哀愁都微不足道》是画家早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王光乐的《水磨石》、高11的《好滋味》、陈可的《沙发》也是画家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华辰秋季拍卖也推出青年艺术家板块,其中囊括了李继开、王光乐、屠洪涛等目前市场比较活跃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青年艺术家李继开是“70后”艺术家群体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创作立足于个人心理和自我精神,在他画面的主角大多数是些“木偶般”的小孩童。《男孩与木箱》作于2009年,画面中一小男孩斜靠在木箱侧边,独自冥想,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小孩童的精神状态——迷茫、孤独、苦闷、彷徨、自闭、自我,这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理的内省状态。

 

永乐拍卖在当代艺术板块推出“美丽新世界”专场同样值得期待。从这个以“孩童”为主题的作品集中,能够看到一组“70后”“80后”的新一代艺术家们回归自由表达的精神特质。这些受到良好学院派训练的艺术家们丢开繁复的技巧炫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画面直奔自己的内心。他们或用孩童来隐喻自己,表达拒绝长大拒绝复杂、拒绝被社会所左右的内心吶喊, 或用孩童的视角来描绘当代社会的景观,或用孩童的心境表达极致纯美的想象。欧阳春的《花园》用拙稚的笔触将孩童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马丹的《果园》既是孩童的梦境,又描绘了理想世界的本质。颜石林的《怎么了?一个人的夜》和《怎么了?上苍保佑没有翅膀的鹿儿》,用塞着耳塞的孩子们和童年伙伴——长着翅膀的小鹿建构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童话世界。李继开在《破碎的玩偶》中借孤独的少年唤醒人们对曾经迷茫、空虚和叛逆的青春的记忆。黄鹤的《七贤》借孩童的形象替换魏晋时期的一群文人士大夫,诙谐地展现当代生活中的万象。陈飞的《招牌菜》中的阿童木是一代人童年的形象记忆。

 


【编辑:颜媛媛】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