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的《梦游》系列,恐慌、无奈、怀疑、无聊的现代人梦游在诗情画意中,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使人心变得更加彷徨。
——摘自夏梓《循着“七.拍”的声音》
2009年4月于湖北艺术馆
相比《天堂密码》中画面形式上灵与肉的冲突,在作者的《梦游》系列中,已经获得成功解决。余萍从传统绘画中汲取灵感,借鉴水墨艺术的构图、造境等经典手法,使画面简洁轻盈,意趣盎然。表达上也更成熟自信。借“梦游”之名,而使灵魂无所羁绊,既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最好理由,也是反观存在、反观人世、反观自身、反观传统的极佳角度。这种人文诗意境像,意欲唤起人们对精神生存的觉醒、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追求。饱含着作者对当下物质丰富精神匮乏之反差思考。人类何时才能“诗意地栖居大地”?
—— 摘自娄毅“边缘化言说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余萍读大学时学的是油画,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画。由于她能结合个人的独特感受,进而有机地将传统中国画的作画方式与西方新表现主义的作画方式相嫁接,所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这一点也使她的绘画具有本土价值、鲜活性与感染力。对此,我是极为肯定的。
我注意到,在余萍的近作中,大致有两类艺术符号:一类是通过借鉴中国山水图式画出的风景;另一类则是借鉴西方新表现主义风格画出的“梦游人”。在这里,前者既象征自然本身,又象征着古代文人的生活境界。而后者无疑象征着大写的“自由人”。当这两者以超现实的状态相聚时,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人在当下现实中的无奈、困惑与迷茫,也很好地强调了人在本质上对于大自然与精神家园的深情向往。因此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最近的一系列文章与讲演中,我反复指出了话语方式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余萍的作品又一次给我提供了有效的证据,那就是:只有当一个艺术家以个人化的语言方式提示艺术观念时,其艺术观念才是存在的,否则,只能算是对于以往艺术大师的模仿而已。
鲁虹
2009年4月20日于深圳美术馆
余萍结合中国绘画的图像方式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来放大“梦游”之人的视角。
—— 摘自七画七拍:女艺术家组合着艺术的家
卢缓
上海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员,艺术史学博士
上海徐汇艺术馆特约策展人
余萍有着更鲜明的“超性别反抗”意识。她的“梦游”系列作品基本没有直接出现女性形象。相反,一个裸身的玫瑰色男人却穿行在传统水墨山水中间,无论行走坐卧,皆是一幅手足无措的张惶形象。一种超越性别的生存感受与文化失重在余萍的“梦游”系列中悄无声息的呈现出来。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不正是当代中国人一种普遍的生存感觉吗?
——摘自踩着“超性别反抗”的艺术节拍
彭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谢意】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