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商店体制破局
0条评论 2012-09-13 10:16:2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易彤

张德勤

导语:张德勤,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内先于政策起航的核心推动人物,系列访谈进行之初我们就曾试图联系张局长,但始终未果。1988年至1996年张德勤就职于国家文物局任局长一职,自退休后,他谢绝了许多出头露面的社会活动,因此大多人也并不了解联系不到张局长的原因。

2012年8月,一通电话的那边终于传来应答,刚刚大病初愈回到家中的张局长声音低沉缓慢,但依然有力,在获知专访是为纪念和总结共同走过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时,张局长未多做考虑便欣然接受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现在还更愿意称他为张局长,退休以后,他从未中断过对文物宣传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凡是其力所能及,他都依然尽心竭力。

90%以上的文物商店奄奄一息

雅昌艺术网:在我们所做过的专访中很多都提到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内发展起来离不开您当年的鼎力支持?

张局长:古代就有拍卖,但是现在意义上讲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是新鲜的,常见文物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像国家文物部门经营的文物商业、外贸系统经营的友谊商店、 外贸商柜中的文物柜台等。文物市场的经营政策性很强,需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当时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申请是我批示的,我同意北京市先实验一下,想看看文物拍卖能不能对文物市场的发展带来好处。

雅昌艺术网: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您是如何考虑让他们大胆去尝试呢?

张局长:全国的文物商店都是文物部门直接主办的,非文物部门的文物商店是没有的,因为这是一个垄断、专营的一项事业。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国家垄断下的文物市场主体由文物和商业、外贸部门并存或共同拥有的管理格局转变为以文物行政部门为唯一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格局。文物商店在收集、保护流散在社会 上的文物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有不少博物馆都通过文物商店丰富了馆藏。但是我们之所以同意是因为在90年代初期靠原来的文物商店来经营文物的买卖已经是无法继续了。

到1990年,我国包括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在内的国家允许存在的文物商店及分店来说大概全国是97家文物商店,这97家文物商店也只有北京的文物店,上海的文物店、广州市的文物店经营稍微好一些,其他90%以上都奄奄一息,难以为继。

雅昌艺术网:文物商店的境遇为何如此急转直下?

张局长: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消息闭塞,对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里边懂得鉴赏和收藏古董文物的很少,像知名的张伯驹先生,邓拓这些还有好多著名的大收藏家,都是在自己的业余,跑到荣宝斋,跑到琉璃厂去买东西,他们眼力也好,鉴赏力也强,见到好的东西能买一点。老百姓对这一点浑然不觉,没有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认知。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阶段,国家对文物直管专营,老百姓不能够随意交易,文物商店成为流通的唯一合法的路径,普通人家也对文物的价值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就是在家里藏那些古旧的东西,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也不知道价钱,就送到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以近乎捐赠的价格给他们点儿钱,比如说这儿有一个瓷杯是宋朝的,很好的东西,论价格得几十万、上百万,但是文物商店顶多给你仨瓜俩枣,但是老百姓得到这几千块钱也就觉得了不得了,高高兴兴拿走了,使得文物商店往往可以用很少的钱收购到价值很高的文物。这样文物商店通过买卖获得较高的利润,没有任何生存的危机。

可是改革开放以后,文物交易信息量突然加大,佳士得、苏富比他们的拍卖槌一响,哪一件中国文物在那里卖了几十万、几百万,买卖的人们的意识觉醒了,一般人也不会轻易将收藏的文物廉价卖出。 这样,一方面是文物商店无钱购进广大群众手中的流散文物,另一方面群众也不愿意低价把文物卖给文物商店。老百姓不再送东西给他们,这样货源就没有了,卖出方面政府政策又规定了非常严苛的条件,上等级的文物不能卖,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不能卖,要留在店里边将来调剂给博物馆,,要卖也必须经过特许批准,束缚得很深。再加上国有文物商店都是国家的吃大锅饭,大锅饭就是一个好处,只要守着摊子,就大可无所事事,所以即使遇到这样的困境他们仍然没有改变经营观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