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商店体制破局
0条评论 2012-09-13 10:16:2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易彤

躺在垄断政策上睡大觉

雅昌艺术网:这就是您上任前文物市场的光景?

张局长:我到任以后有几个事情很刺激我,八十年代初,国家文物局在当时胡耀邦当总书记的书记处开了一个会,文物部门的人提出来外贸部门对外出口的一些工艺美术品当中,旧货当中夹杂着很多文物。其实在当时,国家对文物市场的垄断形式除国有文物商店外,还有由商业或外贸系统领导的经营工艺品的公司。而区别在于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保护文物,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换取外汇。

可是外贸的人不懂,所以在书记处讨论这个问题,胡耀邦主持会议讨论,外贸部门将这批夹杂大量文物的整集装箱的东西都当工艺美术品卖了很可惜。就建议要把这些东西都收归国家文物局的文物商店经营进行把关,当时是从外贸部接受回来的东西存在四个口岸准备出去,北京一个口岸,上海一个口岸,天津一个口岸,广州一个口岸,这样上千万件东西收回来,这四个口岸中有三个口岸有资质进这个东西,北京、广州、上海这三个口岸的东西有几百万件,所以就都由当地的文物商店拿走。

雅昌艺术网:无条件的收走吗?

张局长:稍微给点儿钱,平均合个十块、八块钱一件就拿走了,钱是国家文物局向财政部申请了一千万贷款,分给他们,补贴给他们。

雅昌艺术网:当时国家文物局有多少资金?

张局长:当时全国一年的文保资金只有5000万元,杯水车薪。1992年,我在任局长的第三年时,召开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文保大会。会上,中央领导拍板,政府投入增加了一倍半,资金变成1.3亿元。但从客观需要上,这些钱还是远远不够的。而这部分钱是额外申请的资金,谁要这个东西就把钱贴给他,他就把钱拿来交给我们文物局,计划是将来再还财政部。

天津口岸自己留不下那么多东西,就分给全国其他地方的文物店,很多文物店还在梦里睡着,不知道这些东西值钱,都说不要,因为他们本身生意就不好。后来还是经过多方动员,找到几十家商店愿意接受这批东西,他们拿着国家的贷款把天津口岸的上百万件东西瓜分了,这是我说的故事的第一段。

但是令我恼怒的是后来我调查了一下,凡是到达文物商店的这些买主,把贷款钱还回来没有?我知道是一家都没有还,这么便宜的东西,以八元、十元的价格等于无偿地调拨给他们,并且是在货源那么短缺的时期。

雅昌艺术网:最初动员文物商店是为了帮助他们调整经营吗?

张局长:起初我们的想法是使这些文物店可以通过这次扶持积累一点资金,能够回馈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一些文物保护,补充一些文物保护的经费。另外买一些好的东西能够转移到博物馆去,他们完全见不到,拿来以后就留着吃大锅饭用。

所以我到任后对此事很生气:这个东西根本不应该分,上千万件的东西,国家文物局统一管起来,文物经费那么短缺,每年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每年拿出一笔东西来由国家组织销售,这个钱回到国家手里边,可能补充一些文物经费的不足,为什么分散了呢?分散了以后一无所有了,你还开口说文物经费太贵,政府要给我拨钱,到手的钱为什么飞走了呢?他们连这点儿可怜的贷款都不还,国家还用红字头的文件保证他们的吃饭问题,文物的经营除了他们任何人不准经营,他躺在垄断政策上睡大觉,吃懒汉饭。这种在我来看就是“亲生的儿子不孝顺”这样一个概念,垄断只能养懒汉,达不到我们促进文物市场发展的目的。所以在当时凡是能够打破垄断的想法和构想,改革开放我都是很有兴趣的来听取意见。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市文物局提出来说,张局长我们文物商店那么大的殿堂天天摆着这些破烂玩艺儿,也没有人上来买货,也收不来好东西,有好东西送上门贵,收上来以后政策卡着不能卖,买了以后有限的资金就被它占了,好的东西买不来,坏的东西也卖不出去,走投无路了,他想改换一些经营方式,说我们搞点儿拍卖,从“内柜”里边挑选一些就是卖给国家领导人或者是一些外宾,内柜,就是必须比老百姓买的大路货要高档一点,有的还是三级品,三级品可以算是珍贵文物,想这样改换一个方式,我说你试试看吧我就答应了。

打破这潭死水

雅昌艺术网:国有文物商店既要以一般文物投放市场又要赚取较多的外汇,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是日益加剧了!

张局长:所以我就想看看能不能试图把这一潭死水激活,所以北京市要进行一些试点,虽然也是体制内的事,也是北京市文物店搞的,北京市文物总公司,还没有成立拍卖公司,他成立拍卖公司叫瀚海,在嘉德之后94年成立的,他打着拍卖的旗号实际上是文物店在这里打破他经营的老办法,采用新办法来尝试一下,这么一回事,这么改革也好,反正是把一潭死水给打破了。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