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们也不断地在找什么东西是其他人没有做过的,我们就会想做,包括08年,我们做了一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革”阶段的一个展览。包括林天苗也是,一是其他人都没有做过,而且她的作品也非常新颖,其他人可能看了以后非常想象不到,没有想象力,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些展览,包括这些艺术家,后来可能会慢慢的在美国有更大的接受程度,被其他的博物馆所接纳,也会慢慢的名声越来越高。
记者:其实您是一个特别好的观察者,您来中国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里,中国也是发生了剧烈变化的十一年,这十一年中间,我们在中国其实真的是感觉到了一个社会,当它的经济崛起之后,很多体制上,包括很多问题的这种内在的增长,我想知道这十一年,您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且作为在某一个艺术领域的选择者,你所看到的美国社会对于中国的这种理解,这十一年中间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招颖思:我在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所观察到的当时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就是说很多都是经济上非常拮据,生存在城市很郊外的一些边缘的地带,当然也是非常执着地做他们的艺术,但是在国内没有很多展示的机会,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到国外去找展览或者是一些机构去展示他们的作品,现在中国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艺术家从一些程度上来讲,可能是社会的一个明星级别的这种状态,不仅经济上非常不错,起码很多人能够养活自己,而且有的人能够卖得很好,社会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高,比如说现在很多父母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学艺术,这个在二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可能父母更多的是小孩将来学一些有用的技术,现在的父母就是觉得艺术是一个出路,而且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观念上的变化也包括不可能再有这么巨大的变化,在其他的任何地方不可能有这种巨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我感到很大的变化就是二十年前艺术家们想的问题都是怎样能够活下来,怎么样能够生存下来,包括经济状况,出来的作品怎么样生存和发展,虽然现在经济上非常成功了,很多人能卖到很好的价格,现在出现了一个趋势,就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最大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怎么样卖得出价钱,怎么样卖得最好的价钱,他们的创作,他们的第一想创作的不是说能够创作出艺术上最好的作品,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
记者:你很好地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我刚才的问题不是你的观察,我想是你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因为你一直在这个机构,你看到美国社会对于中国认识的变化?
招颖思:我在这边的观察至少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这边的人可能经历了从不太欣赏亚洲或者中国的艺术到慢慢开始欣赏,包括98年这边,我们相当于是第一个搞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当时那个时候还有人在质疑,98年是地方大型的专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展览叫“从内到外”,当时那种准确还是不太多的美国人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艺术家有哪些,那次展览确实让很多美国人开了一个眼界。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的事情就是大概05年左右,这种市场的突然开放,国外对中国艺术这种需求开始起来了,这种市场也慢慢的在上升。这个也推动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艺术、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关注。
我觉得现在的状况,包括林天苗、张洹我们都做过了很多展览,美国人可能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有很多了解,就是六十年代或者再往后,我觉得现在美国人更多想了解再新一代的,就是下一代的艺术家有哪些作品,比如八十年代,他们的经历,他们能够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下一步美国会比较关注或者是有兴趣的方面。
记者:很有意思,在国内80后艺术家在市场上已经很活跃,雅昌每年有一些数据报告,拍卖市场的数据报告,国内拍卖市场上80后今年的成交价都有四、五十万的价格在出现,就是80后这一批艺术家,已经成长得很快了,在被市场推动的这一批人迅速地走向市场,当然也是好事,也有一些隐患,当然这个不是问题,只是反馈。
下一个问题我很想知道刚才问到了十一年的变化,我想知道从05年开始有很多人更多地注意到中国艺术,开始收藏,这五年应该还是有一些变化,七年的时间,现在收藏艺术的美国藏家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来认识的?
招颖思: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藏家基本上都是欧洲或者是美国人,后来慢慢中国人自己也收藏,亚洲很多其他国家也收藏。刚开始大家非常感兴趣的是九十年代初那个时期一些有政治性、漫画性质的作品,这种作品非常受欢迎,因为那个时候可能经济上的一个转型,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大的转换。后来慢慢的就有人开始喜欢收藏一些二十世纪初的一些关于摄影和视频的作品比较受欢迎,现在的一些藏家更喜欢蓝筹,就是在行情上很高的那种作品,高价的,很高端的。
记者:这些藏家是谁?他们是中产、是美国的财富的顶尖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现在收藏中国艺术的这些人是谁?是什么样的阶层?是原来的这批富人阶层还是有一些新的藏家群体介入,在美国社会这些人是什么样的群体?
招颖思:很难知道这些人到底来自于哪些阶层,有的可能是他们继承了遗产,有的可能是专门做艺术收藏的交易公司,有的可能是华尔街的权贵,所以没有一个定性的,我所知道的现在确实很多跟以前相比,现在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藏家比以前要多得多。
记者:刚才您提到这些新的藏家很想了解中国这些新的艺术家的情况,他们在画什么,在做什么,亚洲协会怎么去寻找这些80后,在中国优秀的80后很多,怎么去寻找?毕竟林天苗他们是六十年代的,更成熟的这一批,在林天苗之后怎么去寻找新的艺术家?
招颖思:对于我来讲作为策展人一般会很多方面,去艺术学校、一些画廊,还有这边的艺术活动也会去,就是各方面去看这些新秀的作品,当然从看到一个艺术家或者是看到一个作品到真正做一个展览,可能有的时候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我会不断地去看他的新作品,跟踪他的艺术创作,最后再来决定是不是做,是一个非常费时的事情。
记者:观察一个被选择的艺术家要多长时间?
招颖思:有的时候甚至十年,有的时候五年,甚至十年,甚至十好几年,不一定,我们如果欣赏一个艺术家,可能还得等到他的作品能够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再从中挑选,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拿来展,我们肯定会挑选最好的一些,比如有一些新兴艺术家没有那么多的作品,我们会让他为了这个展览专门创作一些新的作品,所以也都不太确定的一个时间限制。
记者:回到林天苗这个展览上,你们怎么发现她的?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她?
招颖思:第一次见是1995年,我刚刚回国,当时我在写一个文章,想讲一讲中国有哪些女性艺术家在做一些什么,林天苗是其中之一,之后一直保持联系,大概08年的开始谈做一个展览的可能性,跟踪了这么多年,我也一直观察她的作品,她有非常强的作品不断地出来,光从想做一个展览就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
记者:刚才漏了一个问题,怎么影响现在的新的藏家、美国的藏家?
招颖思:可能有两方面:第一,首先把作品展示出来,做一个展览,让他们能够看到这是一个影响的方式;第二,我们有一些小规模的讨论或者是讲座性质的,可能有一些人会过头来听一听,我们会跟他们讲有哪些作品、艺术家是我们关注的,这些可能是刚刚兴起的一些藏家,不是多年的藏家,通过这种互动交流,作为博物馆和藏家之间建立一个互动,将来这些藏家的作品也可以过来展览,也可以其他形式的资助我们展览的一些经费等等形式,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记者:我昨天看到的那些老太太们介绍展览,那些志愿者她们是要经过选择的吗?她们是什么样的人?
招颖思:她们是一些我们训练过的,专门做一些导游讲解的一些人,我们每次展览之前,不一定,大概是二十人左右,他们会给一些需要的参观者进行一些讲解,当然我们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们对整个展览就更加了解了。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