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李磊(左上)、杨凯(右上)、俞可(左下)、汪建伟(右下)
2012年9月15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徐婉娟)下午3点,“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展览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开幕。这次展览作为上海美术馆搬入中华艺术宫之前对中国的当代、当下艺术的最后一次思考性呈现与展示。所展出的曹斐、曹晖、陈界仁、崔岫闻、方力钧、谷文达、郭伟、邱黯雄、秦琦、隋建国、尚扬、汪建伟、谢南星、徐震、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张洹、周伟华、UNMASK小组20位国内当代艺术探索者的参展作品都从不同语境、角度、层面和呈现方式上一同反应了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互动。
开幕式上,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致辞道:“当代艺术通过多样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文化和生活,上海美术馆多年来也是一直致力于对于文化的判断和艺术的发展,为各种新的文化样式和思想方法提供一个讨论和研究的平台,那么今天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但是非常具有思考性的当代艺术展,希望这个展览,我们(上海美术馆)和99艺术网能让大家进一步的了解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的基本状态以及发展的水平。”
诚如此次学术主持吕澎先生在《新艺术如何成为可能?》谈到“新艺术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所有人在当下都希望凝神能够获悉答案的问题。表象的波涛总是给人以某种幻象,仿佛理想中的新大陆的地平线即将出现。然而这种局面迟迟未能出现,也同样导致了艺术不得不在长期的集体焦虑中经受炙烤。”又如他在此文中引用的《传道书》中所提到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为什么要举办此次展览?接着,此次策展人俞可先生表示基于两个理由:“其一是,我们非常物化的、让人非常幸福的世界上,在这中幸福中,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艺术实践,必须要正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种幸福感,也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对这个文化现实和生存现实的一种思考。在这个思考的背景下,然后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展览的结果。另外一点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美术馆就开创性的展望了它在当代艺术的实验历程,但是我们这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感到这个城市的民众仍然和当代艺术存在着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拉近人们与文化、与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或者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个是我们展览初衷质疑,来见证当代艺术有可能成为国家真正意义上所能呈现的一种常态的表达方式。”
回眸上海美术馆的第一次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是在1996年,艺术家代表汪建伟先生谈到:“那是第一次上海双年展,我还记得开幕式上的两个策展人抱头痛哭的那个情景,然后告诉我们说,这个可能是上海美术馆最后一次当代艺术展览,这让我感觉到的是这个展览馆马上要完成他的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之后,它又将意味着什么?那我的感觉是从1996年到现在,这16年来,它真的让我们的城市和国家通过这样的一个美术馆了解了当代艺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而且这些艺术家也是通过它和这个城市和社会产生了更近距离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没有一个空间(展览场馆),有这样的空间(上海美术馆)值得纪念。”并表示,希望下次在来到上海的时候,艺术家还会有更好的空间来为大家创造更好的一种当代艺术和社会进步的机会。
最后,99艺术网CEO杨凯先生致辞道:“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30年的艺术实验和探索,无论学术还是市场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赢得了巨大的美誉和肯定,同事也经历了各种历练。尤其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网络信息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当代艺术的交流,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当下的艺术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追问,在当代艺术以步入全球化思考维度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可信价值是否永恒不变?当下中国的当代艺术从内涵到气质、价值观是够也在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中国当代新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当下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此外,这次“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展览作为上海美术馆最后一次当代艺术展展至9月25日之后,10月1日将搬入中华艺术宫,以全新的姿态和平台呈现在世人面前,展开又一新的篇章。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