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源十周年: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传统篇
0条评论 2012-10-12 22:25:2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汪涤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刘海粟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刘海粟作品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窗口,是中国美术近现代转型的策源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里兴起了著名的海上画派,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西洋画种也在这里深根发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书写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一半以上的篇章。因此《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传统篇》无疑也是最能体现上海美术特色的专场,也是名家、名作迭出的专场。

此次《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传统篇》云集了中国油画第一、二代的名家及其作品。刘海粟是上海美专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早从事学校油画教育的画家之一,是中国近代美术的元老。他个人的油画吸收野兽派、后印象派的特点,作风大胆泼辣,充分体现了他艺术创造者、开拓者的形象。关良是最早留学日本的油画家之一,早年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他将西方现代派的色彩与东方戏曲、风景题材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相比他的国画戏曲人物,关良的油画戏曲人物数量非常稀有,此次展出的作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件作品人物造型稚拙、神情可爱,色彩雅致,体现了画家绝佳的中西艺术修养。陈澄波是中国台湾地区油画的前辈,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油画作品《嘉义街外》入选,日本第七届“帝国美术展览会”,成为台湾以油画入选该展览的第一人。陈澄波回到台湾后又组织“台阳美术协会”,致力于描写台湾地区风土人情,成为台湾现代美术的代表人物。陈澄波在1929到1932年还曾在上海多所美术学校任教,参加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决澜社的首次画展。他可说是极少数对台湾、大陆两地美术发展都有影响的人物,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由于他去世较早,故而作品不多,此次展出的女人体就显得越发珍贵。从画作看,画家在日本受到欧洲凡高、高更和纳比派的影响,色彩浓烈,画面形式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周碧初也来自闽台地区,曾在南洋生活、工作多年,也曾参加过决澜社的画展,又在上海油雕院长期任职,是中国油画乃至华人油画界的老前辈。他这次展出的几幅风景画虽然都以印象派的色彩笔触来表现,但场景各异而又显示出不同的情趣。林达川出生于广东侨乡,长期在日本留学、生活,是日本美术家协会中唯一的中国籍会员,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林达川此作用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浙江渔港场景,画风既现代又有东方神韵,是其佳作之一。吴作人、吕斯百都是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时期的高徒,又蒙老师推荐前往法国深造,回国后都忠实继承徐悲鸿的写实艺术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学院写实油画家之一。吴作人以人物画为主,这次的风景以东方情调为特色,在他的作品中颇为难得。吕斯百的风景是日本著名的寺庙——金阁寺,画面色彩辉煌,形式精美,也是少见之作。沙耆曾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失踪者,因为其悲剧命运被认为是“中国的凡高”。他也是徐悲鸿的学生,受其推荐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然回国后因为精神疾病长期隐居乡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人们重新发现,其狂野、热情而真挚的画风日趋得到艺术史的肯定。这次呈现的几张沙耆作品包括人体、静物等不同题材,可一窥其艺术成就。吴冠中、闵希文都是三十年代杭州国立艺专的毕业生,他们立足本土探索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与东方题材结合起来。这次吴冠中的一幅风景表现了建设中的上海游泳馆,这是他少有的上海题材绘画,不仅形式特殊,而且具有时代气息。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潘思同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潘思同作品

在近代,水彩画比油画更早进入中国,这因为水彩的材料更便宜易得,也因为水彩更接近中国画材料的缘故。因此许多著名画家都从事水彩画创作,并在这一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此次专场的一个亮点就是李叔同的水彩画。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性人物,对于水彩画他也有突出贡献。李叔同1905年撰写《水彩画法说略》,对水彩画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更是开山之作。他的绘画留存极少,往往只有模糊的图片,此次征集到的李叔同水彩难能可贵。庞薰琴于1930年代在上海领导了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运动——决澜社,四十年代之后他又在大西南调查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他在绘画上也从此走上变现中国民间图案传统的道路。这张农妇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之作,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高度理解以及融汇西方绘画材料和形式语言的高超能力。专场还征集了上海水彩画界老前辈张充仁、李咏森、潘思同等人的精彩之作,他们都是上海近代美术中第一代、第二代的人物,画风严谨认真,影响了整个中国水彩画史。此外如徐芒耀这样的著名油画家的水彩画也可圈可点,其油画精湛的技艺,深入逼真的描写在水彩画中也显露无疑,与传统水彩画有着不同的意趣。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庞薰琹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庞薰琹作品

此次传统篇专场集中了许多名家名作,绝大部分又与上海相关,充分凸显了上海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转型中的重要地位。此次专场对海派文化中西融合、自由开放艺术趣味的强调也为之后几个专场定下了文化基调。此次对海派艺术的再整理、再发现也将对今日上海艺术市场的振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