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源十周年: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伤痕篇
0条评论 2012-10-12 22:53:2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汪涤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赵渭凉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赵渭凉作品

众所周知,伤痕美术是三十年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开篇。1976年文革结束后,有些文学、美术作品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种种迹象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结束与一个“人”时代的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70年代末,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等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

伤痕美术又不止以上几位画家及作品。在文革的重灾区上海实际上也存在着一批伤痕美术作品。上海的伤痕美术比起全国来说有一个特色,这就是与此前的文革美术有着某种自然的联系。很多伤痕美术画家实际上也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上海油画、宣传画界的活跃人物,他们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此也被称为海派“四零”后画家。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七十年代上海油画界曾经十分活跃。因为文革期间的政治宣传需要,相当多职业或业余的画家有机会从事油画创作。画家魏景山、任丽君供职于七十年代上海美术的领军机构——上海油雕院。魏景山的名字为人所记住,是因为他与陈逸飞合作所画的《攻克总统府》。这幅画虽然完成于1977年,但是其恢宏的气势、浪漫主义的情调却堪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高峰之作。此次专场征集到了魏景山1975年的写生之作,是他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文革时期作品。虽然仅仅是油画肖像写生,但是笔法纯熟老练,不难看出他日后从事他大型历史画创作的功力所在。同样毕业于上海美专的刘耀真、任丽君是为数不多的上海油雕院女画家,也是七十年代的创作主力之一。她们曾与陈逸飞、魏景山一起合作多次完成主题性作品。刘耀真的油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于1977年,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友人在一起的场景。画面的色彩比较淡雅,不同于文革绘画中流行的红光亮手法。作品与文革后期对偶像化、神化式的表现手法有很大不同。作于1979年的《屈原》是刘耀真在改革开放后第一张力作,作品通过表现爱国主义诗人表现了路漫漫而上下求索的知识分子精神。画面场景开阔,笔触自由奔放,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与陈逸飞同一年创作的大型人性探索油画《踱步》有相近的意趣和水准。任丽君也是一位具有反思精神的艺术家,她在文革后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现实主义讴歌模式,开始探索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题材。她的《圆明园记忆•复旦》表现了复旦大学女生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怅惘、思考和期盼,体现了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和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作品对“复旦”的点题既体现了该画海派文化的特色,也蕴含着通过历史反思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期望。可以说,在众多伤痕美术作品中,任丽君的作品不以夸张见长,而是以含蓄、隽永的人文情怀为特色的。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陈初电、查国钧等5人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陈初电、查国钧等5人作品

陈丹青曾对七十年代上海画坛的人物进行过分类,一类是由专业单位的画家如陈逸飞,一类是知青画家如他自己,还有一类是社会美术人才如赵渭凉。赵渭凉并非毕业于任何美术类高校,而是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成为中学美术教师的。文革期间的美术创作强调和基层的联系,作为来自基层的画家赵渭凉因而与当时一线的画家有了很多共同创作和切磋的机会,自己也因不凡的写实功力也跻身一流画家的行列。在文革后,赵渭凉的艺术地位被进一步得到肯定,他以中学教师的资历破格上调到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系任教,足见其影响之大。此次展出的赵渭凉作品《血》是其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亦是对文革时期盛行一时的武斗的深刻反思。作品笔触、造型准确有力、气势凝重恢宏,堪称反思现实主义的精品。很多今日上海当代艺术的明星其实当年也是文革美术的创作者。张平杰,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上海,曾在纽约策划“中国行为艺术1986-2000”大型文献纪录片展,并在上海最早介绍和策展生物艺术。这位当代艺术的风云人物在七十年代是为版画家,这次征集到的四张版画表现了华国锋看望抗震人员等重大主题,具有历史意义。将这些作品与他如今的创作比较起来,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任丽君作品

上海崇源2012秋拍拍品:任丽君作品

此次专场已经超越了美术史所界定的“伤痕美术”的范畴,将伤痕的视野扩大到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后。列入《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伤痕篇》的其他油画、宣传画主要是文革中时代中的名作,也有一些是文革后的反思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对象,或正面讴歌或悲情思考,我们都能从中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吊诡和人性的复杂。从这个意义说,《海上旧梦(华人西画)——伤痕篇》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现实主义主题性美术的一次很好的回顾。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